Skip to content

佛山南海最近喊出一个口号,叫做:傍大款

这个“大款”是谁?大学!‍‍‍‍‍‍‍‍‍‍‍‍‍‍

5月31日,南海区召开广东工业大学、南海区人民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交流会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在活动现场,南海区领导表示:

“南海区主抓促消费、拓市场、扩空间、建平台、抢人才、引产业、保环境、傍高校等八项工作,傍高校又是其中的重点,傍高校就要傍广工这样的‘大款’。”

7月9日,南海区又傍上了佛山大学等10所高校

图片来自“南海融媒”

当天,南海区在佛山大学宣布,将与区内10所高校(高职)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并发布《关于加强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将在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共享现代活力家园等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推动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南海区还将与大湾区其他知名高校加强联系,把“校地合作”朝着更宽广更深入的方向推进。‍‍‍‍‍‍‍‍‍‍‍‍

01

各地高规格成立科技委‍‍‍‍‍‍‍‍‍‍‍‍‍‍‍

全国上下都要卷科技了!‍‍

南海为什么这样“傍大款”?我们先来看一个背景信息。

去年,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今年开始,全国多个省纷纷组建省委科技委员会,而且基本上都由省里的一把手担任科技委主任。

今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分析认为,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大有深意,中央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举国上下都要开始卷科技了!

科技工作将将成为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而众所周知,科技创新作为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它的牛鼻子是什么?

答案是:人才。‍‍

因为对科创行业来说,土地、资本都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创意,是天马行空的人才。‍‍‍‍‍‍‍‍‍‍‍‍‍‍‍‍‍‍‍‍‍‍‍‍‍‍‍‍‍‍‍‍‍‍‍‍‍‍‍‍‍

而人才的最大供应者是谁?大学。

所以,南海在这个时候全面拥抱大学,就是抓住了科技工作的“牛鼻子”。‍‍‍‍‍‍‍‍‍

02‍

**大学正在改变城市格局
‍‍‍‍‍‍‍‍‍‍

**

大学和科技产业之间的奇妙联系,是如何发生的?‍‍‍‍‍‍‍‍‍‍‍‍‍‍‍

放眼全球城市发展史,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三个发展阶段:

工业时代,城市的活力中心在港口;

金融时代,城市的活力中心在CBD;

科创时代,城市的活力中心在大学。

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分?‍‍‍‍‍‍‍‍‍‍

因为在工业时代,制造业对港口的依赖性很高,20多年前的城市,发展重心基本都围绕着港口, 深圳蛇口、广州开发区最初都是港口造城的产物。

而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大多与CBD相伴而生,城市的发展重心逐渐从港口转移到CBD,上海陆家嘴、广州珠江新城应运而生。

近年来,科创产业取代服务业成为各大城市的主旋律,但科创从业者对港口、CBD都不感冒,他们喜欢到什么地方扎堆呢?

答案是:大学。

因为科技创新,最依赖的生产要素不是土地、不是资本,而是人才与知识,而这些主要由大学供应。

举个例子,今天美国最强的那些科技公司,比如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谷歌、facebook没有一个是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CBD地区,而全部聚集在硅谷地区的一所大学周边,那就是斯坦福大学。

论学术排名,斯坦福曾经并不出色,远不及哈佛、耶鲁等传统的常青藤名校,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斯坦福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世界上有名的科创中心,除了硅谷,还有波士顿128科创走廊,北京中关村、广州天河CTD、深圳南山,它们都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上所示,大学带动科创产业的现象,在国际上比比皆是。

‍‍‍‍‍‍

03‍

湾区一号地铁开通之后!

校地合作,站在了风口上‍‍‍‍‍‍‍‍‍‍‍‍‍‍‍‍‍‍‍‍‍‍‍‍‍‍‍‍‍‍‍‍‍‍‍‍‍‍‍‍

科创时代,“校地合作”是一个双赢效应。‍‍‍‍‍‍‍‍‍‍‍‍‍‍‍‍‍‍‍‍‍‍‍‍

**对地方来说,**产业升级只有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出新质生产力。‍‍‍‍‍‍‍‍‍‍‍‍‍‍‍‍‍‍‍‍‍‍‍‍‍‍‍‍‍‍‍‍‍‍‍‍‍‍‍‍‍‍‍‍‍‍‍‍‍‍‍‍‍‍‍‍‍‍‍‍‍

佛山市委书记郑轲曾指出,佛山的下一个目标是,规上工业总产值由现在的3万亿跃升到4万亿,但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做3+1=4的简单加法,必须走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发展之路。

这说明什么?佛山的制造业要再上一个台阶,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旧思路埋头苦干了,还需要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和高等院校紧密互动。‍‍

而南海区本身就是个“大学富矿”,共有10所高校,超16万名在校大学生,这些高校与佛山产业链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密。

图片来自“南海融媒”

不仅如此,南海临近的广州,共有7所双一流大学,164.15万在校大学生,是全球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南海可以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与广州高校形成紧密互动。

尤其是大湾区“一号地铁”开通之后,南海“傍大款”的机会更多了!

今年5月,大湾区“一号地铁”正式开通,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五大城市串成一线,其中南海区占了三个站,来往广州更加便利👇‍‍‍‍‍‍‍‍‍‍‍

目前,这条“超级地铁”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文旅客流居多,但未来,它将发挥更多的通勤功能,服务于跨城之间产业与人才的互动。

对高校来说,也可以通过与南海的合作,获得科研成果转化的机遇。‍‍‍‍‍‍‍‍‍

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科研成果空转”的问题,很多专利技术从一诞生遍被锁在抽屉里,而南海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区,能为这些科研成果提供转化机会。

以科创为特色的三龙湾南海片区,来源:南海桂城

南海拥有市场主体72万,制造业企业超过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4400家、高新技术企业4159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144家,年产值2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6个,千亿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个。

丰富的产业集群,可为高等院校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转化机会。

广东微纳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调试(来源:南海科技)

据悉,南海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59家,约占全市42%,拥有像季华实验室等共33家科创平台。‍

季华实验室(图片来自“文翰湖畔”官微)

另外,南海海拥有 342家科创团队,33 个院士项目;众创空间30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8个,孵化器50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个。

南海还对创业公司提供了优质的政务、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近10年来对各种创业团队的财政支持就超过 14 亿元(截至2023年底数据)。‍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南海成为一片欣欣向荣的科创沃土!‍‍‍‍

根据《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佛山南海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中排名全国第二

04‍

到南海去、到南海去‍‍‍‍‍‍‍‍‍‍‍‍‍‍‍‍‍‍‍

成为“校地合作”的新风向

‍‍‍‍‍‍

在南海科技成果展厅,有两句挂在墙上的格言,让我印象深刻。

一句是“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另一句话是“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

这两句话彰显了南海在科技工作方面的务实与决心。

南海科芯湖片区鸟瞰图  图源:文翰湖畔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史,“校地合作”在珠三角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就流行“星期六工程师”这个说法,广州的工程师、大学老师,每逢周末就到佛山等周边城市“走穴”,他们既赚了外快,也给当地带来了新技术、新观念。

这便是校地合作的“雏形”,再到后来,校地合作更进一步,变成机构之间的正式合作。

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就与佛山的家电企业深度合作,高校懂科研,企业懂市场需求,二者一拍即合,共同研发出不少新技术、新产品。

再比如,广工大研究院还与原点智能、华兴玻璃、天波信息等一批南海优质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打造产学研合作新样本。‍‍‍

广东的科创产业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有所谓“4个90%”的说法:全省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都来源于企业。

这说明广东企业非常重视科研与创新,他们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一直很高,这为南海开展“校地合作”注入信心。

据悉,南海区正在实施2024年“展翅计划”,向大学生群体提供不少于一万个的实习见习岗位,相关信息都会通过“i青春南海”小程序集中发布。

到南海去、到南海去,正在成为科创公司、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个新风向!

延伸阅读:

中国工业第四城,有一个“总部鱼塘”

2024,中国的“钱”正在流向哪些城市?**
**

独角兽总估值!北京第一,上海第二,广州首次超深圳

北上广“百模大战”,谁是人工智能第一城?

“人才乐园”来了!这个街道向全国人才喊话

重要规划出炉!从今往后请叫我:佛山CTD

悄悄地,佛山已经干到“第四城”了!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