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深圳法院2023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司法动能

发表时间:Wed Jan 31 2024 16:26:45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szwbfbt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bAd68tCpubrcMeB0Trc5ia24I23fBsZY6qR5legQosF7DScBTSatmSFhHcrOR4tksH7BwYjM51h9TvhvZgG0XQ/0?wx_fmt=jpeg

全年结案49万余件,未结案件量创近9年新低;诉前化解纠纷17万余件,以更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解决纠纷;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等4条综改经验举措获“国字号”推广,“解决商业纠纷”指标在2023年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省第一……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彰显了深圳法院过去一年办案质效持续提升、审判态势运行良好、司法为民不断推进的良好态势。

为营商环境撑起法治晴空

“把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深圳最闪亮的金字招牌,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圳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市区两级法院对标对表,用真情实招助企暖企,让企业家投资深圳、深耕深圳、发展深圳的信心更足。

**——信心来自贴心的服务举措。**与市工商联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深入企业、商会、行业协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司法能做什么。积极回应关切,开展加强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专项行动,出台司法举措26条。开展“暖企助企·深法益企言”主题宣讲,推出“鹏法言商”系列微课堂16期,助力企业合规经营、防范风险。

**——信心来自丰富的司法“工具箱”。**创新预重整、快速重整、快速和解机制,8家危困企业司法重整成功,13家中小微企业通过和解快速纾解债务危机,共盘活资产502亿元。上线运行“一站式证券纠纷化解平台”,实现投资者损失在线申报核算、纠纷批量化解,入选全国“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信心来自暖心的善意执行。**依法适用“活查封”、分割查封、置换查封等措施,开展为期3个月的拖欠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款案件专项执行行动,执行到位94亿元。及时修复企业信用1.9万次,让守信企业摆脱困境、轻装上阵。

执行法官耐心与当事人沟通。

以“最严保护”提升创新“硬核力”

当前,深圳正全力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中院锚定这一中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助力深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

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坚持最严格保护原则,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结相关案件112件。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高水平科技创新,作出惩罚性赔偿判决19件。审结侵犯“同仁堂”“六福珠宝”等商标权案件,加强传统品牌、老字号、驰名商标司法保护。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下,率先探索专利确权与侵权审理衔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

护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成为深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法院在光明科学城、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设立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巡回审判点,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守护金融“活水”润泽科创沃土。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基底,是串联起科技与产业的纽带,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深圳法院充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代表人诉讼+示范判决+联动调解”机制,化解证券纠纷1333件,维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

澳门居民袁某向香港居民蔡某亨出借资金人民币35万元,并约定因该合同引起的任何争议提交前海法院管辖。因蔡某亨未依约还款,袁某诉至前海法院。前海法院依法审理,对袁某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一桩港澳居民借贷纠纷,却约定由内地法院管辖,充分体现了港澳居民对内地司法机构的信任度和法治认同感。该案入选省法院发布的第七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纠纷典型案例。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着力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的制度规则,打造国际法律服务高地。

**——健全开放型审判机制。**持续深化涉外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加强审判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司法公信力。审结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一审案件3254件,标的额62.4亿元,涉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61个。支持前海合作区探索域外法律适用新模式,适用国际条约和域外法审理案件63件。

**——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聘请35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担任特邀调解员,联动境内外调解组织,化解跨境纠纷851件。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等3项举措,获评广东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

**——打造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新高地。**前海法院制定“1+8”跨境商事诉讼规则指引,发布内地与香港法律规则比较清单10份,跨境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减少74天。

法院工作人员为群众送上普法手册。

能动司法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21个人信用卡逾期未还款,如果银行一一起诉至法院,诉讼周期会很长,成本也很高。2023年5月,银行找到了“蔡屋围无讼商圈”金融调解工作室,经过3天8场调解,双方达成和解。

蔡屋围“无讼商圈”是罗湖法院诉源治理非诉解纷的一项生动实践。目前罗湖法院携手街道已建成蔡屋围“无讼商圈”和黄金珠宝产业“无讼街区”两大非诉解纷“圈”,2023年就地化解纠纷1.7万余件。

更多的探索还在不断铺开:南山法院“庭所共建”、深汕法院“驻镇联村”、坪山“法院+人大代表”等因地制宜的机制举措,高效化解了一大批纠纷。宝安石岩法庭、龙岗大鹏法庭获评全省法院“推动诉源治理工作成绩突出人民法庭”。龙华法院“融贯式”诉源治理模式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以能动司法凝聚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的广泛合力,2023年,深圳法院诉前化解纠纷17万余件,实现纠纷从“解决得了”向“解决的好”转变。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中,深圳法院连续3年位居全省法院第一。

司法为民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深圳法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司法,持续优化诉讼服务,在一起起司法案件、一件件司法政策中做实“公正与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优化诉讼服务。公开发布诉前联调、诉前保全、诉讼费退费等8条司法便民举措,与市律师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发出律师调查令9153份。“12368”专线受理来电131.96万次,回应率100%,办理满意率99.89%,群众诉求“一号通办”机制入选全国法院“十大最受欢迎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保障民生权益。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案件3万余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审结家事案件8205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35份、家庭教育指导令29份,联合妇联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301次,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53件,切实维护群众身边的环境权益。

兑现胜诉权益。办结执行案件16万余件,执行到位金额1577.6亿元,同比上升35.7%。在全国法院率先实行“微信止付”线上查控模式,上线股权自动化查控系统,股权查控效率提高10倍。强化执行威慑,限制高消费17万人次,发布失信名单5.8万人次。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支撑。未来,深圳法院将锚定“建成司法公信力、法治竞争力、改革创新力、国际影响力卓著的先行示范法院”这一目标,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固本强基、改革创新、数字赋能三大工程,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赖鼎睿 钟汝芳

审读:黄淳 马丹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