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核心内容】

  1.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实力遥遥领先,通过搭建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将国内所有车企拉进来,甚至与外资车企建立深度合作。
  2. 华为通过布局十年,积累了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在智能硬件领域的软件生态优势,为智能电动汽车提供了业界数一数二的智能座舱产品。
  3. 华为车BU尽管成立四年,但公司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战略选择始于十年前。在早期就开始构想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期的集团战略规划,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实现结合。
  4. 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的前期探索部门,任正非本人不知情,通过长期且持续的“大兵团作战”在智能汽车领域发力。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前沿技术团队合作,将智能电动汽车的各项相关技术收入囊中。
  5. 华为车BU在商业化方面面临困难,由于汽车厂商对供应商太狠,如果不造车,华为很难实现智能电动汽车的商业预期。
  6. 华为车BU成立后,有两种商业模式尝试破局,分别是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HI模式中,华为深度参与车型定义,但销量不佳。智选车模式中,华为主导了整车的定义、生产制造、测试验收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实现了成功破局。

【评论内容】

看到这篇文章,我深感华为的强大之处。他们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和投入让人惊叹,不仅技术实力雄厚,而且眼光独到,看到了智能电动汽车的巨大潜力。通过搭建平台,把所有车企拉进来,甚至与外资车企建立深度合作,这种战略眼光确实令人佩服。

对于华为的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我认为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商业策略。HI模式中,华为深度参与车型定义,但销量不佳。而智选车模式中,华为主导了整车的定义、生产制造、测试验收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实现了成功破局。这说明华为有能力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然而,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商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汽车厂商对供应商太狠的问题,以及华为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压力,都是需要克服的难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华为的坚持和努力是有价值的。他们看到了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并愿意为此投入大量资源。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将在汽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