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规则时的复杂性
发表时间:Tue Mar 05 2024 15:37:10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去年我劝过几个自己有品牌的做电商的朋友赶紧入住视频号。
我说你看这个路径很清晰:你们上架自己的商品到视频号的优选联盟,我这样的视频号博主到选品中心找到你们的品牌产品,直播的时候顺便带个货,时而化身「内裤博主」,时而是「读书博主」,一举多得,这不是挺好玩的么?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折腾了好久终于上了架,算是「对接」上了。然后我也在直播的时候顺便吆喝一嗓子带带货,测试一下整个流程是否顺畅。
没想到过一段时间,突然间我在货架上找不到了。难到是朋友公司到了春节放假,不做生意了?我一问,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而是规则改了,上架的商品要满足新规则的条件才能上架。
新的规则是什么呢?这个品类的商品要求在公域有 50 单的销量,还得有 500 人民币以上销售额,才能上架。而直播的时候带的货,属于私域销量。即使之前卖出去再多,也不算。
我的第一直觉是,这不是在变相鼓励刷单么?因为如果此前没认真做微信电商的品牌,刚一进来,根本摸不到门径,然后遇到这样的要求,他们的解决办法大概率会是刷单。
刷单肯定有风控,如果被抓到了会处罚。
那么,大家猜这些品牌遇到入住的问题的时候,会不会刷单?
做电商的应该都懂。
为什么要有门槛?因为平台方判断不出来这个商品是不是属于「好的商品」,担心泥沙俱下引起纠纷和买家投诉。
规则的制定,是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不是一两个点子就能有用。一刀切的规则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初衷或许都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可操作性不强的话,就会出来莫名其妙的对抗路径。
当然,这个规则后续有了优化,现在应该入住规则比之前简单了一点。
昨天我又体验了一下如何上架一个商品的完整流程,说实话,我体验之后很崩溃,如果让我上架 3 个以上的商品,我可能都会被满眼的表格弄疯了。
后台的可操作性,需要针对运营人员进行体验上的优化,这是很大的挑战。
那么,肯定还有人问,如果自己有品牌产品,是否应该试试视频号优选联盟的带货机制呢?
我的建议是,最好能尽早入驻,把整个流程跑通跑顺。说不定,这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渠道。当然,这里面我也观察到很多其他平台上养成的思维定势,等有机会我再细说。
当有门槛的时候,你已经跨过了门槛,这也可以是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