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很累,很痛,但没人发现”,「高功能抑郁症」是种怎样的体验?

发表时间:Sat Dec 02 2023 18:00:36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knowyourself2015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z0ovPEFMRK0dFoVhQKViaKsLZ6rFicVecfMS3kebHKPgAKUPAjnvu9mMdzvHf81I2PzXtISXDcSlCotBjGsqYxw/0?wx_fmt=jpeg

策划、撰文 / 淼淼、Ivan

编辑 / KY主创们

我有一个朋友叫安妮,在一次坦白局上,她不经意地说,「其实我已经诊断出抑郁很多年了。」

大家都一脸诧异地看向她,因为完全看不出来她会和「抑郁」这个词搭上边。在我们眼中安妮是个学霸,不仅事业有成,还有着一个非常爱她的、刚订完婚的男友。她的人生可以说是事事顺利,充满着光明,怎么会跟「抑郁」有关系呢?

更何况,她的性格活泼开朗,从来都是朋友圈里耐心开导别人的那个人。

安妮注意到了我们的眼光。她平静地喝了一口水,开始娓娓道来她的故事。

「十岁」

年纪还小的安妮,就已经学会处理父母争吵后的烂摊子了。

每一次他们吵完架后,母亲只会颓然坐在餐桌旁发愣,对地上的锅碗碎片不管不顾。而父亲则是在主卧里一边乒乒乓乓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愤怒地喊着要离婚。

安妮对这样的场面已经习以为常。她平静地放了一打纸巾在母亲手边,然后开始收拾地面,一片、两片......每一回,她都很有耐心。完毕后她擦擦手,打开外卖软件点了晚饭。

做完这一切后,她感到头晕目眩,仿佛被抽干了力量。她靠在床沿上以至于不让自己晕倒。

她说她小时候常常在想,为什么自己变成了家里那个唯一正常运转的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被剥夺了「崩溃」的权利?

可能也是受到这件事的影响,小小的安妮养成了无论内心有多崩溃,表面上也要维持一切正常的习惯

「十八岁」

2月14日那一天,父母正式离婚了。父亲带着陌生的女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这一幕成为了她几个月来挥之不去的噩梦。

她的家事,班里的人竟然也知道了。闲言碎语不断,越传越荒唐,同学们开始疏远她。

她开始和永无止境的失眠作斗争。有时她在凌晨三点草草睡去,有时她在半夜两点猝然惊醒。另一些时候,她一夜无眠。尽管她的世界开始塌方,但关键时刻,她知道自己别的方面不能再出问题了。

由于长期缺觉,她真正在学习的时间其实并不比别人多,但她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这一年的期中考,安妮拿了全年级第一。周围人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但安妮却并不觉得开心。

「二十三岁」

工作后,在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的安妮也受到了领导的青睐。

领导有意提拔安妮,「我们考虑把xx也交给你管理,放心,加薪不会少的。」

安妮沉默了。其实,这份工作对于精神状态并不好的她来说,其实并不容易。夜晚,她需要依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有时代谢不完全的药物使得她头脑涣散,有时盯着文档,也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真的读懂其中的意思。

还有些时候,她开会时不停走神,需要不停cue自己赶紧集中注意力。她已经额外花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在工作上,这样才能确保自己都跟上进度。

然而,她想了半天后,还是回答道,「好的,领导,交给我吧。」

「三十岁」

凌晨四点,安妮从噩梦中惊醒,安眠药越来越不管用了。心脏跳得很快,她慌忙灌下一杯水,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或许是因为这种场景发生了太多次,她不再尝试入睡,拿起手机等待黎明到来。

恍惚间,安妮想起今天是她恋爱四周年纪念日。他叮嘱她,早上十点,务必准时,有个惊喜。不知为何她很不想去,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的疲惫。她茫然地盯着天花板,回过神来,差不多到点了。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向她求婚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她并没有感受到幸福。相反,她感到了恐惧和害怕,无数悲观的想法涌上心头,她想起了父母失败的婚姻,母亲失落的身影。

她借口说自己生理期,匆忙跑进了厕所。她干呕起来,最后脱力地靠在洗手台的栏杆边。

终于,她回过神来,稍许振作,她走出了卫生间,面对对象关切的眼神,她笑着说,「我没事,那我们结婚吧。」

听完安妮的故事,大家很是震撼,实在没有想到她遭遇了如此之多。除此以外,又很是惭愧,这些年来或许我们都在扮演那个「不理解」她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像安妮这样的人,其实是「高功能抑郁症」患者。

「高功能抑郁症」,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临床上的诊断,但它却极为常见。它的症状往往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相同。然而,**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些症状不会显著损害ta们维持日常生活的能力。**这也使得它更难被人识别出来。

(公众号主页回复「抑郁思维」,了解哪十种思维模式会让你陷入抑郁。)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00万「高功能抑郁症」患者,挣扎于这种痛苦和糟糕的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慢性和持久的境况,常常会伴随人终生。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成年人「高功能抑郁症」的终生发病率为3.6%。而且大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在遭遇高功能抑郁症之前、期间或之后也会经历重度抑郁症的发作。(Bridges to Recovery, 2023)

「高功能抑郁症」并不是突然出现,也不是在特定的触发因素或压力事件之后出现,而是在有限或没有触发因素的情况下逐渐出现。它在不经意间侵袭了你的生活,没有给你任何预告。

高功能抑郁症患者平时看不出任何异样,社交、工作、生活都能面面俱到、安排妥当,承担自己责任,甚至远远强于一般人。但私底下,却饱受着「抑郁」的折磨,时常被悲伤和绝望的情绪笼罩,提不起精神。

不光难以识别,「高功能抑郁症」也很少被人理解。**人们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将它等同于功能障碍。**一旦得了抑郁症,就意味着你各方面的能力彻底瘫痪——你下不了床,总是愁眉苦脸,无法振作精神做好工作。

但这些刻板印象不适用于有「高功能抑郁症」的人。Ta们没有表现出「病态」和「虚弱」,ta们仍能好好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好分内的事情,即便ta们的内心处于一个截然不同的黯淡世界,总是无比挣扎、荒芜不堪。

安妮就是这样,无论她的内心处于多么糟糕的处境下,她尽力地让生活正常运转。照顾好父母,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以及扮演一个合格的伴侣。

这就使得ta们周围的人,甚至是患者本人,都很难将内心的痛苦、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感觉归咎为抑郁症的迹象。毕竟,从外部看,ta们看起来「太健康」了。

甚至有时候,即便有「高功能抑郁症」的人表现出了情绪低落和一些轻微的症状,也会被周围的人归结为「个性」使然。Ta们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痛苦、阴郁、懒惰、无法享受乐趣或只是“难以放松”的人,而不是有着需要治疗的长期精神健康问题。

和有「高功能抑郁症」的人相处过程中,我们不妨去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去尝试理解ta们,肯定ta们的痛苦,看到ta们并不如表面上的那样快乐,这对于ta们来说就是很大的安慰了。或许ta们的生活并不需要你太过操心,但你的陪伴和共情,却可以让ta们不再感到自己孤独无助❤️。

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对方有「高功能抑郁症」这个事实而不是去质疑它。「高功能抑郁症」的人很容易因为看起来的正常而遭遇他人的误解,被认为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这种偏见对ta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即便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尊重对方的痛苦,这也是ta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Reference:

Bridges to Recovery. (2023). 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