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们不要看好我” |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别人的期待?
发表时间:Tue Feb 27 2024 20:50:21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knowyourself2015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z0ovPEFMRKElOCxAUTJsgAd7IibFwFRcmQUXw8SgaKwC29bYQQelcEbB6K6sr1nWpwiaAV1aF4uwCdecRgjw1qA/0?wx_fmt=jpeg

策划、撰文 / Celia、咖啡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曾在后台收到过这样一则留言:
“KY,我发现自己特别害怕被别人看好,别人期待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都让我不太舒服。之前有一次,部门领导想指派给我一个重要项目,他认为我一定没问题,但我反而很害怕,很想逃跑。
最终,我还是认怂了,跟领导说我承担不了这个任务。我看出来领导挺失望的,我也知道我错失了很好的机会,但与其被别人过高地期待,不如让自己默默无闻。KY,我该怎么克服这个问题?”

图片来源:豆瓣
相信不只是这位读者有这样的感受,以下这些体会,你可能也有:
- 经常自我怀疑,通常不愿意表演或是展示自己
- 听到别人对自己说鼓励的话,立刻会感到压力和紧张
- 比起被看好,宁愿被低估
- 认为一旦无法实现他人的期望,自己就彻底完了
通常来说,被看好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为什么有些人**仅仅是被他人寄予期望,就特别害怕,想要退怯?**这种对期望的恐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ta 们的个人发展:
- 在社交、合作关系中时常感到压力很大
- 无法及时得到老板、导师或前辈认可,错失重要的发展机会
- 吸引来的朋友或伴侣总是有一些“bug”

为什么积极的期望,
也会令人心生恐惧?

很多人认为,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期望意味着自己受到他人的认可和信赖,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但事实上,积极期望也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惧。
“看好他人”的背后,其实包含着“好与坏”的评判。
表面看来,积极期望与单纯的支持很相似,但其实它们内在的涵义不尽相同。
单纯的支持是一种无关结果的肯定。当有人选择支持我们的行动、选择或决定,我们会感到有人站在自己这一边,让我们不至于孤立无援。
积极的期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一种积极期望是带有一种结果导向的。这样带有潜在目的的期望也对我们的行动、选择或决定预先设立了标准。
当某个人对我们在做的事情持有期望时,**ta 同时也参与了对我们行动结果的评判。**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个期望。
结果导向的积极期望
单纯的支持
你一定没问题的
搞砸了也没关系
你能拿到名次
重在参与
我非常看好你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期待你凯旋,回来给你庆功
忙完回来一起吃饭吧
示例:结果导向的积极期望的话语 vs. 单纯的支持的话语
我们对结果导向的积极期望产生恐惧的本质是对被评价、被批判的恐惧。

当他人积极的期望超过我们自己的预期和能力时, 这种期望就很容易转****化为压力甚至负担。
一方面,**过高的期待使失败的代价变高了。**在他人期待的目光下,成败不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人们会害怕一旦自己失败了,就需要承受他人的失望,也失去再次被看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他人在某件事上赋予我们较高的期望时,我们也就更难放弃或改变原来的想法。**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对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负责的那个人,我们依然可能因为他人的意愿做出妥协。

图片来源:电影《人生最棒的礼物》
应对这两方面的压力,对我们的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y)是一种挑战。简单来讲,个人边界可以帮助我们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
如果个人边界不够清晰、坚固,我们就容易去背负他人的心愿,将他人的积极期望当作自己的声音,从而不允许自己失败、犯错,或是选择另外的道路。
而当我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失望和审视,但是又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失败或行为改变负责时,为了回避可能发生的冲突,我们就会对来自他人那份积极的期望心生退怯。
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陷入
“期望恐惧”?

有的朋友看完上面的内容,可能会感叹:“这不就是我本人。” 但有些朋友会觉得无可厚非:“期望不是无处不在吗?如果一点期望都承受不了,岂不是太脆弱了?我不太理解这样的心理。”
实际上,有些朋友之所以会陷入对期待的恐惧里无法自拔,并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还有环境的影响。
01 “脆弱”的自尊感
恐惧被看好的人内心总有一个声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看好”。脆弱自尊感****让人们对于自己失败的经历记忆更深刻,放大失败带来的后果(Rosenberg & Owen, 2001)。
而另一方面,ta 们的自尊水平较为不稳定,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常常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Kernis & Goldman, 2003)。
“几年前有一次我鼓足了勇气,报名了学校的歌唱比赛,虽然完全没有学过唱歌,但是我很想突破自己试一试。结果因为太紧张直接破音了,下台的时候都不敢看观众的反应,结果自然没有进入复赛。自从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敢在公众面前唱歌,即使他人夸我唱得不错,我也会下意识地否定自己。”

脆弱的低自尊会让人更容易恐惧来自他人的期望。在遇到挑战时,ta 们认为自己很可能失败。一旦他人对 ta 们有了积极的期望,ta 们会觉得别人在看到自己失败之后一定会对自己失望。在 ta 们眼中,失败且让他人失望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02 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
如果一个人的养育者有完美主义倾向,从小对孩子期望非常高,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发展出对积极期望的恐惧。
那些**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也将孩子视为自己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不容许 ta 有半点“做不到”****。**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高期望,父母就会嫌弃或者指责 ta ,比如“你怎么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你这样,哪里像我们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低谷医生》
孩子成年后,为了避免陷入童年时频繁体会到的羞耻和尴尬,ta 依然会尽力回避与童年时相似的情境,即背负着他人的积极期望去实现某个目标(Madjar et al., 2013; Sagar & Stoeber, 2009)。在 ta 心目中,积极期望等同于不值得被爱的危险信号,会触发 ta 早年间在与父母关系中体会过的恐惧感。
03 疏离型依恋
这一类的“期望恐惧者”有一些特殊:ta们可能并不害怕个人成就方面被人看好,却尤其恐惧在关系中被赋予期望。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咨询案例,来访者身边有一位同学非常欣赏 ta,想和 ta 交朋友,平时对 ta 很好,每到节日、生日的时候也会送上祝福。
可是来访者却在这段关系中感到莫名的恐慌,坐立难安,最终选择了与这位同学绝交。Ta 认为,同学的这种主动示好,隐含了一种希望在关系中获得回报的想法。

咨询师在后续的分析中指出,这位来访者真正恐惧的,是对方对于 ta “在关系中会做出回报”的期望,而这一恐惧与他在关系中疏离、回避的依恋模式有密切的关联。
04 渴望无条件的爱
有的人恐惧他人的期望,是因为 ta 们从来没有感受过无条件地被爱和被接纳。这导致他们经常在面对外界的期望时过于敏感——觉得委屈、觉得世界很功利,而难以感受到他人的期望中也包含了很多肯定、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Ta 们很难辨别自己听到别人的期待产生的负面情绪,究竟是来自当下,还是来自过去的某些人对你的苛刻要求。
如何走出“期望恐惧”?

慢慢调整就好,一步一步来。KY在这里也有几个小 tips 供大家参考:
1. 从小事开始,逐步构建对自己的认知,增加自我认同
生活中,我们总是担心他人看好自己都是假象,真实的自己远远没有那么好。更多的期望意味着更多地努力迎合和扮演。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间,都有独特的意义,都有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情,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把这个自己隐藏起来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个自己找出来。

图片来源:电影《垫底辣妹》
我们很难一下子从不自信到自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 未来三年、五年、十年我会有一个怎样的状态?
- 我向往的事业和生活是怎样的?
- 为了达到那个目标,我现在能做些什么?
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值得赞扬,比如肯定自己完成了一个难度很高的工作、今天比昨天多运动了十分钟、给妈妈买了一个心仪的礼物等等。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干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是可以承担起别人的期待的。

2. 客观分析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恐惧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是因为我们很难分辨哪些期待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哪些又是他人强加给我们的。针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可以培养现实检验能力,判断别人的期望是否客观、且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个常见技巧是,在感受到他人的积极期望时,尝试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它。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放入**“我以为……其实不一定”**的句式中进行重述,比如:
原本的念头:“一旦我让 ta 失望了,ta 就再也不会赏识我。”
重述的念头:“我以为一旦我让 ta 失望了,ta 就再也不会赏识我,其实不一定。”

这样做会帮助我们区分主观臆想和现实,避免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惧。
在我们脑海中对于他人的期待重述之后,我们可以尝试去挑战一些自以为做不到的任务(比如尝试穿一件之前不敢穿的衣服、不善于表达的自己去试试报名演讲比赛等等),做成之后,发现结果还不错,这样我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和认知。
具有这样的能力以后,我们会衡量他人的期望是否合理,并且不再会恐惧那些本来就适合自己的期望。
3. 把对他人的考虑转向对自己的关注
在一些人的成长过程里,ta 们可能一直****承担着为“他人”考虑的角色,这个“他人”可能是兄弟姐妹、朋友、甚至是父母。
这种角色令 ta 们有很少的精力可以为自己考虑,优先满足自我的需求,总是“很懂事”、“很成熟”,没有被允许做过一个任性的小孩。
于是对 ta 们而言,一旦有人想和他们发展亲密关系(不仅限于爱情),ta 们就会进入戒备状态****—— ta 们无法不为他人考虑,因为童年的道德要求 ta 们不能做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 ta 们又疲于承担这样的角色。
所以 ta 们更愿意用孤独来换取安全感,以此回避亲密关系和可能要承担的麻烦。

如果屏幕前的你曾经也有像上面的 ta 们一样的经历,首先可以先抱抱自己,并和自己说辛苦了。
其次,你可以尝试转变自己的想法:自己不是不需要亲密关系,也不是无法承担他人的期待。而是这种承担应该是相互的、轮流的,这些期待应当是合理的,自己也能感受到对方对你需求的体恤和关怀。
你只是需要拒绝那些单方面、不合理的期待。如果一开始觉得很难,你可以询问其他人是如何在亲密关系中相处的。参考多人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
接着可以练习自我坚定。你并不需要一味地为他人付出。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不羞耻,对于那些并不真心对待你的人,无需以德报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和一位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她曾经也很害怕被看好,但现在她已经能够以平常心来应对他人的期望。我问她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她说:
“不用为别人的失望感到抱歉,也不必因为满足了别人的期望而有成就感。归根结底,那都是别人的喜怒哀乐,不是你的。**做你自己生命的主角,不要做他人生命的配角。**想清楚这一点,就不怕了。”

图片来源:日剧《四重奏》
如果你发现身边也有害怕被看好,不自觉伪装自己的朋友,不妨 转发 给 ta ,愿我们都有走出”被期待的恐惧“的力量,做真实的自己。
今日互动
你有过害怕别人的期待的经历吗?
为了走出“期待恐惧”,你做了什么?
快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吧~
References:
Kernis, M. H., & Goldman, B. M. (2003).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in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Madjar, N., Voltsis, M., & Weinstock, M. P. (2013). The roles of perceived parental expectation and criticism in adolescents’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achievement goal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5(6), 765–778.
Rosenberg, M., & Owens, T. J. (2001). Low self-esteem people: A collective portrait.
Owens, T. J., Stryker, S., & Goodman, N. (Eds.). (2006). _Extending self-esteem theory and research: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urrent_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gar, S. S., & Stoeber, J. (2009). Perfectionism, Fear of Failur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The Central Role of Fear of Experiencing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31(5), 602–627.
本文关键词:期望恐惧、自我认同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你值得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