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上班就想摸鱼?不怪你,可能都怪办公室

发表时间:Mon Dec 11 2023 20:50:35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knowyourself2015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z0ovPEFMRKOn0j0xwwVLsYuWxXr8icCFAjgsw3K6S2dCX3lj4dcl1K5JOQ2qbYgCVCo8nBic6JpAQibSo3NSfBWw/0?wx_fmt=jpeg

以下文章来源于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打工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

有个重要的 DDL 近在眼前,为此特意空出了大块时间,躲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会议室,想要一鼓作气把工作搞定。

但干着干着,却发现自己的效率好像还不如在工位高,很难专注、进入状态,时间很快耗尽了、活却没干完,简直就是付出了几个小时的「无效努力」。

这样的事情多了,打工人只能苦苦陷入加班越来越久、越来越累、效率越来越低的循环,让工作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与内耗。

不应当,实在是不应当。脆皮打工人的命也是命,工作如解意、加班勿摧残🙏。

为了让大家每天都能平平安安上班来,丝丝滑滑回家去,我们今天就从工作环境的角度讲讲如何提升专注力,帮大家找到、创造更适合自己的专注模式。

需要「开脑洞」的工作

吵一点更有思路

在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里,常常都会看到一些带着电脑工作、学习的人,很多咖啡馆还专门开辟了「自习区」,提供办公三件套(Wi-Fi、厕所、电源)。

这些咖啡馆到了周末总是一座难求,倒不是咖啡多好喝,而是这样一个能让人掏出电脑不觉得羞耻、沉浸式学习工作的环境让大家愿意付费。

大家为什么好好的家不待,非要出来花钱 受罪 办公?

我问了身边那些咖啡馆办公的常客,ta 们表示自己似乎总需要一些噪音才能更投入地工作:

- 周末在家写稿子,一上午输入字数 0,但去了嘈杂的咖啡馆却能文思泉涌;

- 平时在办公室想方案,当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时,心里总觉得有些「没着没落」,希望能有一些声音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思路。

说句公道话,大家会有这种感觉真不是给无心工作找借口,而是有正当理由的。

有研究发现,适当水平的环境音会引发大脑更有创造性地思考,能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我们完成创造性工作[1]。

在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四组,暴露在完全沉默、50 分贝、70 分贝和 85 分贝的背景音中,完成远程联想测试(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要求测试者找到一系列乍看之下毫无关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创造性思维得分)。

实验结果显示,70 分贝组(音量类似于咖啡馆喋喋不休的噪音水平)参与者的测试结果明显超过了其他组

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心专注模式」**。这样的环境尤其适合创造性工作,是因为适当水平的背景音会打乱我们正常的思维模式,它足以触发大脑的抽象思维,让我们的想象力徘徊游荡,又不至于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枚常常****要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打工人,比如:

- 进行广告创意

- 设计插画、海报

- 寻找稿件选题、写稿子

可以试试为自己寻找一个噪音适中的环境,也许会由此激发你的创意。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 在研究中,周围的嘈杂是否能使人进入「分心专注模式」,取决于你是否被卷入谈话内容

比如,当别人谈论的内容:

是在说你坏话;

是你非常关心的同事八卦;

与你的业绩息息相关……

那可能会让你竖起耳朵真情实感地投入,就彻底分心、专注不回来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 @打工超人历险记

复杂型任务

更需要安静的环境

一点吵闹虽然能激发灵感,但当背景噪音、音乐在有些类型的工作中出现,也会帮倒忙。

在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如学习或分析高度复杂的材料、阅读复杂的文章、思考或分析复杂逻辑、记忆材料,背景噪音或音乐都会扰乱阅读和记忆的过程[2],一个完全安静的环境更有利于我们的表现。

在进行这些任务时,大脑在没有环境音的情况下能更快地处理信息,因为声音的输入给已经超载的大脑增加了额外的信息处理量。

因此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最好优先寻找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

但也有一种情况,需要主动创造一些噪音:

💡 在我们执行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如果环境中出现这三种声音:

- 间歇性语音:偶尔的几句对话

- 连续语音:音量和节奏几乎没有变化的持续对话

- 非语音噪声:环境音、音乐等等

间歇性语音对专注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两种声音的影响[3]。

所以当环境中有无法逃开的间歇性语音,想要尽可能降低它的干扰,可以手动开启一些非语音的噪音,比如用白噪音、音乐把间歇性语音覆盖掉。

除了声音

有些视觉因素也会影响专注力

- 当身边的人成为你的观众、榜样

在采访那些咖啡馆办公常客时,ta 们还提到了一个公共场所办公的好处:当身边有其他人在场时,感觉自己会更努力一些。

这确实不是误会。有研究发现,当人们知道 ta 们正在被观察时,与社会意识和奖励相关的大脑部分会活跃,提高 ta 们在熟练任务中的表现[4]。也就是说,拥有观众可能会让你表现得更好。

除了这种「观众效应」,如果你身边的人恰好也在努力工作或学习,也能将你影响得更加努力和专注,因为脑力劳动具有「传染性」:身处一个正在很努力完成某项任务的人旁边,会使你也做出同样程度的努力[5]。

- 你值得拥有一张简洁的办公桌

人们倾向于把东西放在显眼的地方作为提醒。当办公桌上有很多物品时,它们会不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想起自己有很多待办的事情:**

一份餐厅宣传页会让你想起午饭还没订,一瓶维生素会让你想着一天要吃够 3 次,一个盲盒玩具会提醒你自己还没集齐想要的款式……

研究表明,不断抵制这些提醒所需的自我控制会削弱我们的执行功能,包括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决策的能力[6]。随着这些精神力量的减少,日常工作会变得更难完成、需要更长的时间。

打造自己的专注工作场景

了解了环境对专注力的影响,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为自己搭建一个可以专注工作学习的环境。

1. 首先评估工作的性质

开始一项工作前,根据它的性质来决定需要找个绝对安静的角落,还是人来人往略微有些嘈杂的环境。

如果你感觉有点难判断,可以回忆一下在以往经验中,什么环境能让你更高效地完成类似属性的任务。

2. 也可以让工作适配环境

灵活应对场景中的变化,当身边的噪音、周围人谈话的内容发生变化,适当调整你手头工作的先后顺序。

3. 三个选择背景音、音乐的 tips:

当你要做创造性工作而周围太安静,或是做复杂任务周围有很多间歇性语音时,试试这样制造声音环境:

🎵 选音乐时,优先选没有歌词的音乐,或是你听不懂的外语歌词音乐。因为当你试图认真工作时,某句歌词可能会突然抓走你的注意力。

🎮 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推荐大家试试为电子游戏创作的音乐。这种音乐通常没有歌词,节奏也比较轻快,为了配合游戏中解决谜题或处理紧张任务的场景,它们通常被设计得能够帮人集中注意力。(参考搜索关键词:塞尔达,马里奥奥德赛)

🌊 选白噪音时,除了你习惯和熟悉的咖啡馆、图书馆的声音,还可以试试大自然的声音。研究发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如海浪、小溪、下雨的声音,可以增强情绪和注意力,提升工作满意度[7]。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几种不同场景的白噪音,适合创造性工作时当背景音,或是用来屏蔽环境里的其他噪音。扫码进入公众号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后台回复 白噪音 即可免费领取~

👇👇👇

Get 了这些专注力 buff 之后,以后再有重要的工作,记得不仅仅要空出足够的时间,也要提前为它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

专注有了、效率提高了,早点做完早点下班,和工作的无效内耗和痛苦说拜拜,和下班路上的黄昏夕阳、烤红薯热玉米说 hi~hi~

作者

Fujia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References:

[1] Mehta, R., Zhu, R., & Cheema, A. (2012). Is noise always bad?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ambient noise on creative cogni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9(4), 784-799.

[2] Kämpfe, J., Sedlmeier, P., & Renkewitz, F. (2011). The impact of background music on adult listener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music, 39(4), 424-448.

[3] Szalma, J. L., & Hancock, P. A. (2011). Noise effects on human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7(4), 682.

[4] Chib, V. S., Adachi, R., & O’Doherty, J. P. (2018). Neural substrates of 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s on incentive-based performanc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3(4), 391-403.

[5] Desender, K., Beurms, S., & Van den Bussche, E. (2016). Is mental effort exertion contagiou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3, 624-631.

[6] Vohs, K. D., Baumeister, R. F., Schmeichel, B. J., Twenge, J. M., Nelson, N. M., & Tice, D. M. (2018). Making choices impairs subsequent self-control: A limited-resource account of decision making, self-regulation, and active initiative. In Self-regulation and self-control (pp. 45-77). Routledge.

[7] DeLoach, A. G., Carter, J. P., & Braasch, J. (2015). Tuning the cognitive environment: Sound masking with “natural” sounds in open-plan office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37(4_Supplement), 2291-2291.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