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心情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和同事一起做这件事——
发表时间:Mon Dec 25 2023 20:51:00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knowyourself2015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z0ovPEFMRIF7rZ2AeHfvMEZAK2UzQToSwkDV7wTibukNBXYs7w6SvAFJKYXnPqaickWrJvMplicDibU1D77wMmVvA/0?wx_fmt=jpeg
策划、撰文 / Alysha
编辑 / KY主创们
又到年底了,和朋友们聊起工作,一片唉声叹气。
总结下来,大家基本逃不脱这三种情况:
1. 同事人数变少了,工作量增多了,自己就像老黄牛一样被工作吸干了精力,想到第二天还要上班就恐惧;
2. 办公室氛围很高压,喜欢卷的人还是一大把,同事们几乎不来往;
3. 感到生活变得没有意义感,从工作中得不到认同,每天都想离职和幻想退休。
一句话总结,上班实在让人很崩溃,感觉是在浪费生命,体验贼差。
可若探出头观望下大环境,大家都一致意识到「班还是得上」。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这班到底有没有可能上得舒心些?」
带着这个问题,我还真找到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小方法,虽然无法彻底解决上班带来的烦恼(毕竟烦恼主要就是来自于上班本身)。但自从用多了它之后,上班带来的压力减少了许多,还有机会交到朋友,获得一些情感支持,快一起往下看吧~
上班不痛快,可能是因为:
你还没找到一块吃饭的ta
回想学生时代,你有没有发现每到饭点,大家总是三五成群的一起走到食堂,和关系好的那位同学一起共进午餐或晚餐?
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一边聊起彼此心仪的 ta ,又或是唠唠最近又看了什么有趣的小说、电影,学习的烦恼此时完全被抛诸脑后。
这正是一块吃饭所具备的神奇魔力。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没有关系好到一块吃饭的同事咋办?」
一个关键的误区正在于此,我们常以为只有关系足够亲密了,才适合开口约一块吃饭。
但研究者Dunbar(2017)却发现:吃饭和关系变亲近的因果关系方向是从一块吃饭到变得亲近,而不是相反。
也就是说,找不到关系好的同事没关系,吃几顿饭就能变熟了。所以前期可以广撒网,多和不同的同事开吃,直到找到最适合的 ta 。(Ps. 也适用于交朋友or谈对象~)
那么,一块吃饭是如何提升我们上班体验的呢?
一项美国心脏协会针对全国的调查发现,近七成**(69%)**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能在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ta 们会感受到工作压力的减轻(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2)。
这是因为,和同事一块吃饭的这一同步行为可能给人们带来了和协同体育锻炼(打羽毛球或篮球等)相似的内啡肽增强效应(Cohen et al., 2010),它触发了阿片类物质的释放,让人体验到欣悦感和放松(Dunbar, 2003)。
与此同时,食物带来的感官体验,如香气、味道和质地,也可以唤起强烈的记忆和情感,进一步增强吃饭时的社会联系,让人产生「我不是一个人在吃上班的苦」的感受。
举个栗子,电视剧《重启人生》中,女主角近藤麻美的第三次重开,从事电视制作人的工作时,重逢了关系一般、从事化妆师工作的初中同学丸山(甚至结婚都没和女主角说)。
©《重启人生》
在一次次的一块吃饭后,两人关系有了进展,变得越来越亲近,丸山不仅告诉了麻美自己已婚的情况,聊起过去的同学,两个人还一起开心地吐槽片场令人难以理解、繁琐的工作流程(简直不要太开心)。
©《重启人生》
本质上,这是一种找到了同盟的体验,在压力山大的工作环境里,有一个和你有相近立场,互帮互助,偶尔吐槽吐槽公司,时不时聊聊生活的「午饭搭子」是很重要的,对工作体验的提升十分有效(压力减轻&心情愉快)。
©小红书用户:别来和我抢班上
不限于同事,和重要他人
一块吃饭还有这些好处
一块吃饭这件小事,好处也并不局限于提升工作的体验。日常生活里,和重要他人找固定时间一块吃饭,还有许多积极的疗愈效果,比如:
- 压力山大的时候,一起吃饭能带来满分的情感安抚。
首先,食物自带一层安抚滤镜。仔细想想,不开心的时候,你是不是总会下意识点那家最爱的外卖,或干脆去老店里吃那道怎么都吃不腻的小馄饨?
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会全面调动我们的感官记忆,唤起我们美好、温暖的回忆,让我们以食物为媒介触碰过去的温暖,暂时搁置那些不快。
然后,在这个滤镜上叠加一层重要他人Buff。困难时期和爱的人一块吃饭可以提供一个急需的支持系统,让我们坦诚地表达情绪,在陪伴下得到安慰,创造出高质量的体验和回忆,进一步让关系更加亲近和紧密(Victoria-Montesinos et al., 2023)。
- 生活故事和经验的交换,提醒彼此要慢下来品味生活。
日常生活里,进入社会工作或成为父母,这些长大成人后的经历让人感叹被时间和生活推着向前走,尽管偶尔感叹、怀念学生时代的闲散,却很难随时随地开启一场散漫的 city walk。
但如果定期约了朋友一块见面吃饭,就算你不想 walk ,难免也会在感到聊天没聊够的情况下,被迫短暂离开快节奏的生活,在商场和大街上兜圈,只为了和对方再多聊一会儿。
比如:
「你上次吐槽的同事换部门了吗?」
「你前男友忘了删我,我看到他的新对象了...」
「说了一年要休假,你到底什么时候和我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图源网络
- 因为要考虑到彼此的饮食习惯,从选择上吃的会更加健康。
有研究发现,无论体重或饮食如何,每天单独用餐两次的男性患代谢综合症的风险更大(Kwon et al., 2018)。
这可能是因为独自吃饭往往更加随意、不把吃饭当回事儿,要么快餐解决,要么一天只吃一顿大的,营养摄入上也就变得非常局限。
而和其他人一块吃饭时,人们会根据感知到的饮食规范和模式来调整食物的摄入量(Higgs et al., 2020)。简单来说,一块吃饭会 被迫 更有意识地吃多样化的食物。(小新妈妈声音:快把青椒吃掉啦!)
- 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人感受到心的安定。
食物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能起到维持生计的作用,它也是一种联系的工具。
尤其节假日来临,当你我和家人团聚,或约上亲近的好友一同筹备这一天的晚宴,从做饭开始到围坐在桌旁,闲聊、调侃、怀念,这一过程让我们重新和彼此的生活变得熟悉。
这种固定的相聚、尽可能不变的人员构成,让我们知道在动荡不安,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些与你我相联结的人会一直在。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有一种心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当下,公众号主页回复关键词「允许」查看。)
总的来说,虽然成年后的我们要学会独处,一个人吃饭也没什么大不了(有时也是种享受)。
但在这个日益匆忙而人情淡漠的时代里,通过一块吃饭而找到机会坐下来,真诚的沟通、没有目的的闲聊,也是我们和他人产生联结的重要构成,让我们有力量抗衡虚无和寂寞。
©《重启人生》
最后,选择吃饭对象****和
聊天话题时,这6点要留心
吃饭对象的选择
1. 找能让你感到放松的人一块吃饭。
要想发挥一块吃饭带来的压力缓解、情绪提升的疗效,少不了找到合适的人。有研究就发现,和同伴一块吃饭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指标下降明显高于和家人吃的那批(Victoria-Montesinos et al., 2023)。
试想一下,如果每天午饭都和爱抬杠的同事,或插手管你谈对象没有的大爷大姨一起吃,那么这饭咱不吃也罢(还是要吃的,换个伴儿就行)。
2. 找个胃口相近的搭子。
吃的开心,而不总是迁就对方吃 ta 爱吃的食物,也是必要的一点。
3. 暂时没有合适对象,打视频和家人/伴侣/朋友一块吃饭也有效!
吃的就是「在一块」的氛围,一边吃一边聊,陪伴感同样能突破物理距离的限制,触及对方的心里(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2)。
聊天话题的选择
1. 「安全话题」是首选。
考虑到还不够熟,担心聊到对方禁忌话题,或自我暴露太多,在话题的选择上最好稍有收敛,下面几个话题供你参考(Cuncic, 2023):
**节假日:**新年回家吗?情人节怎么过?周末去哪儿吃?
**食物:**哪家店的螺蛳粉更好吃?那家店的新品奶茶超好喝!
**旅行:**下次打算去哪里玩,有什么特别计划?我上次去XX玩了,给你看我拍的漂亮照片!
**娱乐八卦:**追星吗?内娱还是外娱?最近那个瓜你吃了吗?新出那部电影看了吗?
2. 主动询问上次对方提到的事情,让对方知道你有在关心 ta 。
要想从饭搭子再升级成为朋友,关键都在这里啦!真诚的友谊关系是从记住对方的喜好、接得住对方话茬开始的~
试试看主动抛出好奇:「上周吃饭聊到你家猫准备绝育,咋样了?」
3. 聊点搞笑的或你们共同的回忆。
笑声和回忆也被发现对于拉近关系有重要效果(Dunbar, 2017)。如果你和这位同事刚好是同期,聊聊进公司那天发生的事儿;若是不同部门,可以唠唠各自部门年会准备出「哪种洋相」。
简而言之,自带笑点的事儿不管是八卦还是回忆,人人都爱听,拿出来唠唠有益彼此打工期间的身心健康~
Referenc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2). New survey: 91% of parents say their family is less stressed when they eat togethe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23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10/221010115407.htm
Cohen, E. E., Ejsmond-Frey, R., Knight, N., & Dunbar, R. I. (2010). Rowers' high: behavioural synchrony is correlated with elevated pain thresholds. Biology letters, 6(1), 106–108.Dunbar, R. I. M. (2003). The Social Brain: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2, 163–181.Dunbar, R. I. (2017). Breaking bread: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eating. Adaptive Human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3, 198-211.Kwon, A. R., Yoon, Y. S., Min, K. P., Lee, Y. K., & Jeon, J. H. (2018). Eating alon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population-based 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13-2014.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12(2), 146–157.Victoria-Montesinos, D., Jiménez-López, E., Mesas, A. E., López-Bueno, R., Garrido-Miguel, M., Gutiérrez-Espinoza, H., ... & López-Gil, J. F. (2023). Are family meals and social eating behaviour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in adolescents? The EHDLA study. Clinical Nutrition, 42(4), 505-510.Higgs, S., & Ruddock, H. (2020). Social influences on eating. Handbook of eating and drinking: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277-291.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