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闪和对视,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动心了?
发表时间:Sun Dec 03 2023 20:50:53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knowyourself2015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Mz0ovPEFMRIbbGxkwmzklKR47OJ6lepK8572WvORNjdkmrnAGYzwpvLXEKPNeBKxcCO3h2Lr0uZJdiacEzumib3Q/0?wx_fmt=jpeg
以下文章来源于KnowYourSex
在约会和调情领域,关于眼神的判断一直是热门的话题。
局长不止一次听小助手说过,他最喜欢的情况,就是他在那儿假装害羞和躲闪,而对面的大猛男炽热地注视着他,就是主打一个被猎豹盯上的小白兔,让对方产生最强的征服欲。
局长不同意哈。局长在约会的时候,无论多喜欢对方,都一定要保持目光的接触,因为局长妈妈从小就教我,“如果要别人喜欢你,就一定要看ta的眼睛。”
那既然世界上有小助手和局长这样不同的人,于是在约会领域,**“对方看我时躲闪了,还是注视我,到底哪种是真的喜欢我”,**就成了一个经典的讨论话题。
你怎么想?
局长今天,就浅给大家一些答案。
一个基本原理是,我们遇见特别的东西会想要多看**,看见普通的东西就是不想要看,比如特别可爱和特别丑的小猫都会让我们想要多看一眼。**
因此,ta如果只是路过你,那肯定愿意多看你几眼更好,**至少你成功引起了对方的注意,**不管是因为太美还是太丑。
然而这个基本原理放在人类社交中又会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呢,真诚的对视会引发和提高我们的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当我们和另一个人对视的时候,我们会被“自己当下是一个什么状态”“好不好看”“得不得体”“对方喜不喜欢我”等等这些想法占领智商高地。(Hietanen et al., 2017)。
这时目光的躲闪,俗称害羞。
**而我们此刻到底有多在意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也跟我们多在意对方有关。**有的人就是平等地在意任何人的看法,所以会平等地躲闪任何人的目光;而有的人,ta即使很在你对自己的看法,但ta还是很自信,所以放心大胆地注视着你,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除了自信之外,**对视经常会引发人们“战或逃”的下意识的反应。**在动物界,如果两个猛兽对视,那么就是要开战的意思,而先躲开目光,就代表认输。
因此,在约会中的“战”,自然是两个人继续纠缠下去的意思;而躲闪,“逃”,既有可能是不想和你继续发展关系,也有可能是在你的魅力中臣服。
所以啊,**想要单从对视还是躲闪这单个行为中判断对方的喜好,确实有点不切实际。所有试图从单一行为判断对方到底是不是喜欢自己的论断,都是不靠谱的,**大家确实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
不过呢,回到我们刚开始说的那条**“遇见特别的东西会想要多看”**的基本原理上来,至少有一个办法,能够帮大家判断,在对方眼里我们到底是不是足够特别。
当我们看见一个特别的人或者事的时候,**这个人事物会占用我们更多的认知资源。**比如思考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处理当下产生的情绪,还有判断自己究竟要不要继续留在这里等等。
而有研究发现,虽然我们会认为处理视觉信息和语言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过程,但它们可能共同占用一个资源:领域一般性系统(Kajimura et al., 2016)。
简单来说,对视和语言虽然相互独立,但它们在运转的时候,需要共享一样的认知资源,因此,它们同时运转的时候,就会相互制约。
因此,如果对方看着你时,感到你很特别,一般性系统大量被视觉占用,ta的语言系统可能就运转得慢,甚至卡壳;而移开目光,ta就讲得流利多了,这就说明,你现在引起了ta混乱的内在反应。
至于这个反应是实在喜欢,还是实在不喜欢,这就没法说明了。
总之,对视与否和性格、自尊水平等等因素有关,无法独立判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方对视时讲话是不是容易宕机,来判断我们是否引起了ta的内在风暴。
虽然我们无法从对方的单一行为中准确地判断一些东西,但注视对方的眼睛,是已经被证明的、性价比最高的调情技巧。
在灵长类动物中,比如那特别喜欢直抒胸臆的人类亲戚大狒狒,它们在进行性交的时候,是一定要经常注视对方的。
芬兰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ta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Linnankoski et al., 1993):
TA们想要把几只母狒狒介绍给公狒狒,但在正式介绍它们认识之前,研究人员对母狒狒的身体进行了一些遮挡。
**当公狒狒只能看到母狒狒的生殖器时,**它们雄姿英发,性趣高涨,在后续的实验中发生了5次射精;
但是,当它们先看到母狒狒的眼睛,再看到生殖器后,它们在后续发生了21次射精。
谁说狒狒没有爱情。
这个研究至少说明了对灵长类动物来说,目光接触有多么重要——即使不至于性趣大发,也是在告诉对方,“我要你”,而人们对想要自己的人的抵抗力,总是弱一些。
研究爱情的心理学家们也一直对浪漫关系中人们的对视行为很感兴趣。
一项非常经典的研究曾经发现,越深爱、关系越好的伴侣,在对话中对视的时长就越长,受到外界干扰需要看向别的地方时,ta们的目光移开的速度也更慢(Rubin, 1970)。
因此,《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的作者Leli Lowndes就建议,在约会时,如果想让对方产生好感,**至少要在75%以上的交谈时间内保持和对方的对视,**这样会让对方有一种“我们的关系已经很好了”的错觉。
当然,虽然这是一本畅销书,但作者也不是在乱说。另一项研究表明,无论你有没有这样的意图,但对方可以从你的眼神中感知到ta在你心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对彼此关系的判断(Wirth et al., 2010)。
研究者让被试们接受不同的目光,有的是对视,有的是闪躲。那些接受到闪躲目光的被试,ta们会觉得自己被对方排斥了;
通过进一步实验,研究者还发现,比起那些被注视的被试,那些被闪躲的被试会感觉到短暂的自尊降低,并且对彼此间的关系评价降低。
也就是说,说话的时候注视着人家,人家会觉得,我们的关系好像确实不错呢!
总之,用注视爱人的目光注视着你的调情对象,**确实是在给对方制造一种自证预言。**Ta觉得我们的关系好像是爱人一般,我们的关系就真的变得像爱人一般了。
“如果要别人喜欢你,就一定要看ta的眼睛。”——多听听局长妈妈的话,还是有好处的。
获取更多专业性心理学知识
请至KY旗下两性品牌
KnowYourSex
References:
Linnankoski, I., Grönroos, M., & Pertovaara, A. (1993). Eye contact as a trigger of male sexual arousal in stump-tailed macaques (Macaca arctoides). F__olia Primatologica, 60(3), 181-184.
Hietanen, J. O., & Hietanen, J. K. (2017). Genuine eye contact elicits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51, 100-115.
Kajimura, S., & Nomura, M. (2016). When we cannot speak: eye contact disrupts resources available to cognitive control processes during verb generation. Cognition, 157, 352-357.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
Wirth, J. H., Sacco, D. F., Hugenberg, K., & Williams, K. D. (2010). Eye gaze as relational evaluation: Averted eye gaze leads to feelings of ostracism and relational devalu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7), 86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