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情绪进入了死胡同
发表时间:Wed Dec 06 2023 12:13:46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早上来了公司,看到几个用户说他们正在处于被裁的边缘,他们沮丧,他们焦虑,我也说不上来什么具体建议,想起了余华的话:“你只是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
虽然未来扑朔迷离,但要相信那些现在看起来难以跨过的山,咱们终究是能跨过去的。所以,放松一点,落落大方地往前走,越碰到棘手的事,咱越要表现得轻松无比。
有时候,干巴巴的,我们容易被折断。试着身段柔软一些,读读文学类的书,也许能从中获取力量。下面是我同事小盖之前写的,希望对你有启发。
前段时间看平遥国际电影展,听到一句话:“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的话,那旅行箱里一定要有文学。”说到心坎了,这些年,我一直与计算机打交道,活在一个用 0 和 1 编织的纯粹理性的世界之中,骨子里崇尚干货,喜欢讲逻辑,看的书大多聚焦在商业、管理、产品、技术等与工作相关的方向上,总觉得这种书有获得感(有方法论,有知识)。
后来,经历了挫折之后,我慢慢意识到,当下的自己缺少些张力,总是干巴巴的,像块铁一样,特没劲,活得走马观花。于是,工作之外,我调整了阅读方向,晚上回家不再读什么 OKR 类的书,而是捧起了文学方面的书。
就像白先勇去年在座谈会中说的那样,“文学是一种情感教育,勾动人们埋藏在心中天生就有的恻隐之心;文学就是写人往完美道路上走的各种挣扎,但大部分人都达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最高理想,因此当我们在看文学作品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同理心,书中的人让我们认同、同情、产生感动。”
作为人而言,这部分东西特别重要。好的文学作品都在讲人性——人性是相通的,你看几千年过去了,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孔老夫子讲的那套东西依然适用。文学作品谈到的关于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人的纠结,人在困境中的反思和选择,都能让我们更加广阔绵远,更加理解周遭的一切。
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我喜欢李娟的书,除了鬼斧神工般的文字让人羡慕外,我更喜欢她写的那种人和人、人和自然间的脉脉温情。
职场中,我们无处不被 KPI、PPT、战略、Plan B、晋升、考勤等管理方法包围,似乎所有的事儿都充斥着利益和竞争。在一个个被钢筋水泥包裹着的格子间里,鲜有温情时刻。就算有,也可能被怀疑是逢场作戏,另有目的。
比如,我经常听到的一种沟通方法是:你给他买杯咖啡,出差回来带点小礼物,有事没事扯会蛋,平时建立好信任和连接,这样协作起来效率才高。我不否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只是感叹又是某种带有技巧性的温情,全是理性的套路和方法。
但,人内心柔软的东西是重要的,它甚至是我们很多人活着的所有意义。文学能让我们的生活和感受更丰富。
冯仑之前说过类似的感受:“读人文科学类的书比较多,这些书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会去研究这些关系背后的逻辑。历史是管长度的,从过去到未来;哲学是管宽度的,世界的普遍性。如果能把这两件事情弄明白,就能看透所有的必然性,心就会变大,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庄子的状态,对很多问题报以释然。”
一点感触,供你参考。
最后,继续向你推荐我的墨问专栏吧。我把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方法系统梳理出来,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现在购买,只需要 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