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个大厂朋友的抱怨
发表时间:Fri Jan 12 2024 12:34:15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和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聊天,他这些年,辗转于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之间,感觉风生水起。但细聊起来,他说很不爽,大公司人多了,不可避免地会有办公室政治,以及无意义的汇报、沟通和勾心斗角,挺消耗人的。
朋友经历了很多公司,已经很成熟了。他知道每家公司都有特定的问题。他理性地说,不爽的时候,可以抱怨、吐槽,甚至谩骂,但确实不应该成为常态。很多人眼里,所有的事情都有问题,唯独自己委屈和清高,但事实也并不是这样。
大厂里困境里很多人,一边吐槽,却又一边委屈求全,这种状态很消耗人的心气。在一个看似糟糕的环境里,我觉得就两种解法。要么接受现状,改变心态,让自己正向思考,努力做事;要么暗中积蓄力量,准备离开。最可悲的是负面情绪一大堆,和怨妇一样每天吐槽,却又不付诸行动的人。
朋友说,他想明白一件事:不论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总有选择,诸如可以选择行动,可以选择不悲观,可以选择冷静,可以选择忽略某些无法改变的事,这种主动的选择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思考的主体,产生内在的力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任由原始的情绪控制。
话说回来。在公司里,我们的活动基本可以归为两类:沟通和创造。
开会、汇报、拉通、对齐、聊天属于沟通范畴,做产品、写代码、写文章、做设计则是创造。二者有些许交集。正常情况下,用于创造的时间应该大于沟通,因为从外部市场视角看,沟通并不能创造价值。太多的内部沟通反而是内耗,浪费时间。说再多,也得有人做啊。做的时间少,说的时间多,那岂不是很奇怪。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很多管理者那么喜欢开会。曾和另外一个做老板的朋友讨论过开会的必要性,他说公司人多了,自然需要信息流通,而开会又是最好的方式。比如公司最近新启动了一个项目,不就需要开会和员工说下吗?
我说也许员工不一定想听,感兴趣的人通过其他方式也能了解。就像贝佐斯,他认为让所有人都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会拖慢项目的进度。所以,他也并不追求通过开会来做无意义地拉通和对齐。
公司里的信息,有文档,有同事,想了解的人,主动去了解就好了。管理者通过开会的方式,一厢情愿地让信息流通,本来就低效无比。确实每个人的点都不一样,有的老板确实很喜欢站在舞台中央,给一众员工讲东西的感觉,那也许是他人生成就感的一部分吧。
所以,我就想明白了。要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创造。
朋友说他们整个部门做的都是公司里边边角角的事儿,他觉得若公司现在把他们团队裁掉,那也对业务没有任何影响。作为边缘业务边缘部门的边缘人,他做事确实没有什么成就感。
他们团队里有几个人,擅长向上管理,和领导维护关系——每天活只干一点,但很会汇报,花言巧语,领导也偏袒他们,绩效还好。这几位滑头不用做什么事,轻轻松松就能把钱挣了,找谁说理去。
工作这些年,我也见过类似的场景。不过,稍微拉长一点点时间看,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里。有人说,我会做向上管理,老板很认可我。即使你再会做向上管理,也很可能被裁掉,因为你老板也会被裁掉…….
总要思考怎么创造价值,怎么解决问题。这是常识。
有的人会说:“何必那么累呢,我就是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其实,这句话很有迷惑性。因为你很难说清楚自己喜欢哪种方式,也许你只是单纯地感觉轻松让你舒服罢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没意思。并且,我们确实还需要为未来考虑。
人生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自我实现。这个论断应该错不了。所以,做事。所以,创造。沉进去做事的时候,会有很多你根本想不到的新想法,新机会蹦出来。这是上天给认真做事之人的奖赏。而当人浮于事之时,你会朝三暮四、心似浮萍,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很喜欢张艺谋的一句话:“命运就是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你没有办法辨别什么是机会,没有人能长一双慧眼,看到机会的来临。你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往往是准备之后你做了临时性的选择、不知深浅的决定,正是这些准备,让你的各种选择和决定改变了命运。等你若干年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
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蓄力,让机会来的时候,自己能接住。
推荐阅读:
另外,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墨问西东组织的交流群。群里我会发自己的便签,也会和大家交流大模型、职场、产品,以及我们创业方面的话题。可以进群和墨问做个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