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干了一辈子,一事无成

发表时间:Sat Dec 23 2023 13:54:30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MacTalkPro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JuJRyjO2zcbJzPbocg1E9Xpia3b4NcibaiaWkJA7ah2JAmUjOdFIbbHvV3PIJe4hhFQINUicSNA2OfGLQmFyEsiaPWQ/0?wx_fmt=jpeg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看到标题里这种嗟叹,那么,这个人是一辈子什么事都没做还是做啥都失败了?并不是,他是在感慨没做成值得自豪的一件完整的事,或者说,没有自己的代表作。

我工作得越久,越推崇作品思维,人应该尽可能打造自己的代表作。每个知名的演员、作家、歌手,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大师级的选手,大都有很多代表作,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往往不能代表大师级创作者的水准,他们一山更比一山高,保持了长久且旺盛的创作力和生命力,这是他们能够成为大师的原因。

各行各业里的人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代表作,比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美术馆是贝聿铭的代表作,iPod 、 iPhone 等是乔布斯的代表作,微信、 Foxmail 等是张小龙的代表作……那么问题来了,我哥的代表作是啥呢?

我哥在水利设计领域耕耘多年,做了半辈子基础设施建设,我可以说,那些他设计的桥、坝,甚至南水北调工程,都是他的代表作,他为此奋斗了几十年,钱没挣多少,但以此为荣。

我自己职业生涯早期都是跟随策略,跟着老大做洪恩在线、数字校园等等,慢慢培养了一点作品思维,后来的 MacTalk 公众号算是我的一个作品,还写了两本书,再到后来把极客时间做出来,算是有了一个代表作。现在墨问是我的最新作品,我期待把这个事情做到更好。

为什么作品思维这么重要呢?因为好的作品是我们身上最有效的标签,甚至是我们的名片,这说明了我们是能做成事的人,并且做的还不错。有了作品思维,才有机会做出好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作品思维呢?我喜欢的导演贾樟柯说过一段话:

我经常告诉别人要坚持把一件作品做完,不要因为自我感觉不好就中断拍摄或者放弃后期。拍摄再“烂”也要拿给别人看,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电影经验。我也觉得千万不要轻视短片而总憋着口气要去完成大作。短片是很好的训练,并且不妨碍你去表达自己的才华。

这段话说得特别好,第一要坚持把作品做完,第二要分享,别怕别人觉得烂,分享了会有完整的作品体验。第三,不要憋大招。大家都是从小做起来的。

这就是作品思维。

作品可大可小,不一定是惊世伟业万古流芳,一本书,一首歌,一个 App,一个项目,都是作品,我们也可以把作品泛化为做事,谓之做事思维,简言之就是做成一件事。

我面试过很多人,一些候选人在讨论技能、流程、理论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最后我会让候选人说一件自己做成并为之骄傲的事情,人家一脸懵逼,晕了,问我,这什么意思?

因为没有作品思维。

构建一个作品或做成一件事,没那么容易。你做个产品,做完了没上线,上线了没人用,用了没商业模式,都不算做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早期没什么能力和资源,怎么做成一件事呢?

可以慢慢来,早期我们可以跟随做事,比如参与做成一件事,但要充分参与。随着我们的成长,要努力去主导一件事情,做成了,价值就更大了。这些对我们的履历和未来的成就帮助非常大。

怎么衡量这件事的价值呢?我给自己定了几个标准:

1、我做的事情能够为公司带来价值

2、能够为公司带来营收和利润

3、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创造

做个 App,只有两个人用,一个是你,一个是你的女朋友,这只能叫为爱发电,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

想要做成具备规模效应的作品或事情,非常难,但值得。我们需要判断方向、坚定执行并具备高超的技艺。一旦做成了,不管是深度参与还是主导,这个作品就会像一个标签,啪贴到了你身上,人们看到了,就知道,嗯,这是一个能做成事情的人。这个人有技艺、有耐心、能够与人协作,这些品质非常重要,一个人是没法成大事的。

以前人们工作几年就喜欢跳来跳去,实现「跳槽式涨薪」,如果这期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我想对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减分的。我们很难指望这样的人能一起做成一件事。

作品思维和做事思维的核心之一就是长期主义。我在锤子科技的时候,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些产品,支撑了几场发布会云云,那我做成了啥事么?并没有,锤子科技都被收购了,很多产品也不维护了。但我做极客时间,我可以说,我做成了这件事,gmv 破亿了,改变了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帮助公司三次融资,也正因为如此,我自己的创业融资,就很顺利,因为大家觉得我是能做成事的人。

有时候人们焦虑是因为想同时做太多事情,以至于一件事都没做成,一个作品都没有。这时候,可以试着先做成一件事。书读不完,先读完一本试试。专栏买的太多,先把一门学完学好。编程语言太多,先掌握一门试试。没有成功案例,先努力让手头的产品成功了。

这就是我一直在用的作品思维和做事思维。

这篇试读文章来自我的墨问专栏《老池的 36 个具体工作方法》,又叫老池三十六计。在我漫长的编程、做项目、带团队、做产品、写作和创业的过程里,踩过无数的坑,也做了很多事,有的事正确,有的小错,有的大错,现在回想起来,在大的节点上,我应该是做对了一些事情,否则就不会有这家公司和这个产品了。

在这 20 多年里,我总结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正在通过这个专栏给大家交付。包括如何做职业规划、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如何归因、如何管理、如何选择公司和同事,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等等。同时包括项目和产品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产品的标准化、项目管理的核心、如何使用 Fake TimeLine、数据和产品的关系等内容。

目前已经更新了 12 篇正文+语音,并提供四篇试读试听功能,强烈推荐阅读一下试读内容,挣不挣钱不要紧,交个朋友。同时希望那些试读内容对你也有帮助:)

iOS 用户可以直接扫这个订阅,订阅的用户记得加群,有伴读服务。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