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输入法,我的次年度应用
发表时间:Fri Jan 05 2024 13:17:52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过去一年,我最喜欢的产品,除了自家的墨问便签外,当属微信输入法。这款产品在内测阶段我就开始使用,那会儿还叫微信键盘呢,转眼一年多时间,iOS、Android、Windows、macOS 等主流操作系统全数上线,它也改名为一个更容易让人理解的名字:微信输入法。
微信输入法是那种你只要用过几次,就再也回不去的产品。相比其他一些花里胡哨的输入法,它的设计简单克制,很多细节深得我心,比如自动在中英文和数字之间加空格、边写边译、智能纠错、优化表达、手写找字,这些功能的入口和交互都很优雅,使用起来如丝顺滑。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构建互联网产品就是把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不同角色的工种聚集在一起,大家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职责,实现某个想法。这种描述中,产品像是标准化的产物。所以,互联网上才流传诸如“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程序员实现”的段子。
我不这么认为。虽然产品的构建流程都大差不差,但创造很难流水线化,它需要工匠式的打磨,需要融入创造者的灵性、感情和思考。你想想,若创造者们只是机械地发动需求,实现需求,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个的 KPI,那最终产品可不就没了灵性嘛。
比如另外一款大公司的输入法,最近半年密集添加大模型相关的功能,看似强大,实则臃肿不堪,有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关闭这个无厘头的功能,以及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更神奇的是,元旦的时候,打新年快乐几个字,还会弹出电商的页面,大跌眼镜。
平庸的产品喜欢堆叠,优雅的产品简单好用。
微信输入法好归好,但我估计相比其他几款输入法,它的用户量目前还不算大,日活千万级别应该是有的。事实上,当下输入法市场早就是红海了,在拥挤的市场里,想靠一些非决定性的体验优化快速赢得用户,挺难的。过了及格线之后,产品 70 分和 80 分的差别,大多用户并不会在意(逻辑参考“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用户的迁移成本很高。如果是其他团队做这样的产品,估计都溅不起水花来。
举个例子,去年我曾多次向同事推荐微信输入法,我说这款产品好呀,简单优雅,细节做的棒极了。同事给面儿下载后用了两天,咔,又给卸载了,偷偷换回原来的输入法。我问为什么,人家说不习惯,老打错字,之前的输入法更了解自己。
你看,迁移太难了,之前的又不是不能用。
不过有趣的是,最近我发现同事们又开始使用微信输入法了。继续追问,他掩着嘴一笑,说:“微信输入法的跨设备同步功能实在太好了,可以解决我几个设备之间复制粘贴文字的问题。”
我恍然大悟。想起之前看《创造》这本书时,作者法德尔曾说过一个观点:“最好的想法是止痛药,而不是维生素。维生素片对你有好处,但并非必需。如果你忘记吃止痛药,你很快就会注意到。止痛药消除的是那些一直困扰你的东西——一种你无法摆脱的常规烦恼。”
显然,从大面上看,那些给人惊喜的微小优化,属于维生素。而跨设备复制粘贴文字则是止痛药,它解决了用户的痛点问题。
给人启发。第一,红海市场里,慢慢渗透。第二,找止痛的场景。
微信输入法是一款没有商业诉求的产品,不会有广告,反而会整合微信生态,所以我整体上依然极度看好,至于渗透率,需要时间来解决吧。
推荐阅读:
如果对类似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墨问西东组织的交流群。群内我和同事会分享日常看到的有趣的产品和文章链接。扫描以下二维码,我同事拉你进群。
(私信“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