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不用 Jira 了
发表时间:Wed Dec 13 2023 15:18:22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窗外大雪纷纷扬扬落下,密一阵疏一阵。早上到公司,触目之处皆是一片白。好几天没更新公众号,年底忙忙碌碌,时间像比往常更快了一样,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错觉。晃晃荡荡的,还有半个来月,2023 年就要翻过去了。不胜感慨。
今天的文章想聊聊大家熟悉的项目管理软件 Jira,以及我现在更钟爱的另外一款产品。缘起是上周和十多年前的用友老同事聊天,他问我现在公司产研团队用什么项目管理工具,我说我们创业之初就选了飞书,内部协同基本都在飞书上,特别方便。
他说他们还在用 Jira,但最近考虑切换了。我一听到 Jira,愣怔了下,感觉像上个世纪的事儿一样。自从离开用友,我再没注意过这款产品,只零星记得它的母公司 Atlassian 股票涨了不少,后来又跌了不少。我对 Jira 的印象不算好,它复杂,且不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价钱还不便宜,但无奈当年也没什么好的选择。
说回到和老同事的交流,他们为什么想要切换呢?细聊之后,才知道 Jira 早在几年前就宣布停止销售本地部署版本(官方叫 Server 版)的产品许可证,并将在 2024 年二月彻底停止该版本的维护升级。
这不,二月马上就要到了。按说 Jira 的调整逻辑是对的, 就像微软 Office 当年的调整一样,基于云的按年订阅的服务模式对企业和用户而言都是好事,大势所趋。毕竟,这年头了谁还用本地部署版,用 SaaS 多方便,不然自己还得维护、备份,担心数据丢失。
但问题是,Jira 在国内没有部署服务器,并且按年订阅之后算下来费用还要涨不少。慢且贵。
早些年,除了 Jira 之外,可选项其实很少。而现在,国内类似产品早已经百花齐放了,我知道的就有腾讯的 TAPD、阿里的云效、字节跳动的飞书项目、以及 Ones、PingCode。所以若当下再选择项目管理类工具,我也不推荐 Jira,虽然它是这类产品的开山鼻祖。
在用友的时候,我用过 Jira,后来锤科是 Redmine,极客时间是 TAPD。现在新的创业公司,我们选了飞书项目。接下来聊聊我的选择逻辑。
Jira 作为知名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它承载的是敏捷的产品设计理念。但我待过的公司,大家都有一套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流程和方法,甚至很多年轻的同事根本不知道敏捷的那些黑话,这时候,用 Jira 硬套,反而会有种割裂感,用起来不顺手。
相比之下,我觉得飞书项目做得最好的地方是流程。我们知道,一个产品从点子到交付给最终用户,基本上都会经历需求、立项、设计、开发、测试、发布、复盘等阶段,不同阶段又涉及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
这其中,从协同的视角看,我觉得**怎么能让团队成员顺着正确的流程推进工作,而不是各自为营?以及怎么在推进流程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同步,让团队成员方便地了解上下文?**这些更为重要。
我们经常说,流程的价值是把成功经验路径化。每家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流程,但这套流程不应该停留在管理者的脑海中,或者某个文档中,更有效的方法是把它固化到 IT 系统之中。
飞书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流程抽象能力。在墨问的产品研发过程中,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没有全职产品经理,团队扁平文化——**我们把琐碎的沟通事项逐一沉淀为标准的节点流,最终打磨出一套流程。**然后讨论之后进一步固化到飞书项目里,这样大家都按照这套流程协同,省的着急,或者忙乱时忽略了一些节点,最后导致返工。
并且,飞书项目的流程完全是可视化的,这样即使有新的兼职进来,他也可以全局了解到某个需求当下的状态,以及具体的流转逻辑。同时,我们自己本身就是飞书的用户,飞书项目又可以和飞书的文档、通知等无缝打通,信息传递上效率也比较高。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你感兴趣可以看看。

说到这里,我再啰嗦两句。之前和一个很敬重的阿姨聊天,她说,很多人做事毛躁,喜欢抠细节,却从不重视流程上的优化。其实流程对事情结果的影响很大。先做 A 再做 B,还是先做 B 再做 A,这可有讲究了。
她举了做饭的例子。“炒完菜之后,应该立即擦下灶台。”因为这时候从锅中溅出来的油还没有凝结,趁热把灶台打扫干净,会比吃完饭再统一收拾好很多。再比如做饭的过程中,趁着间隙,顺带把后面不再用的餐具清洗了,会减轻饭后的清理负担。
这就是流程。她说**很多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根本没有注意类似的细节。我听后挺受触动的。**确实生活和工作中,类似的场景很多。比如今天和同事交流写作,我就感觉开写之前,心中先形成问题,这比直愣愣往下探效率高很多,这也是个流程问题。产品研发过程更是这样。

飞书项目的最大特色是便于管理业务流程,这一点特别打动我。毕竟,流程太重要了。所以,如你所料,我推荐老同事看看飞书项目,从 Jira 迁移过去很方便,并且价格对比的话,也能便宜 50% 左右。当然,除了飞书项目,其他一些产品也不错,下面是同事之前做调研时整理的对比图,供你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