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零碎思考
发表时间:Tue Nov 21 2023 16:38:23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我总会通过写作的方式强迫自己思考。生活中,有些想法总会转瞬即逝,像风一样不留痕迹,而当决定写下来那一刻,它们便真实存在了。我喜欢在脑海中下探某个想法,然后逐步开枝散叶的过程,虽有些压力,但舒展出来之后的感觉也是无比美妙。
下面的文字是最近的一些零碎想法吧,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共 15 条。
1、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失败观挺重要的。因为顺风顺水的时候,谁都可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没什么难度,都是顺从人性的事儿。难的是,一个人遇到挫折后的反应。那个当口,人们容易被自我怀疑和沮丧感击败,进而丧失行动的信心和勇气。曹操经常大败后大笑,咱不被负反馈磨掉心气,是能力,也是智慧。
2、有朋友问我像墨问这样的创业公司,怎么处理人情和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我想起之前笑果叶烽的回答,发给了他:“规则、理想和人情都要讲。但规则是前提,我不可能迁就每个人的想法,如果到处都迁就的话,这个事就做不成,大家也不用聚集在一起了。还要把职业化摆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去说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利益是什么?去把这些给凝聚起来。”
3、创业前,我曾想过墨问西东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当时在纸上写下几点:1)不在管理上花费太多时间,团队要把心思放在做事上。2)盈亏平衡,且要有不错的利润。3)给用户创造正向的价值。4)大家开心地做事。当然,开心不代表没有压力。
4、俞敏洪给刚入职新东方的新人说:“大家未来要锻炼表达能力,表达的东西如何能让人喜欢,如何学会说话,这个很重要。”写公众号这些年,我深知让人舒服是个基本功,写文章,用什么语气,选哪个词,甚至用我们还是你们,这都有门道。这个功夫,我仍在学习中。
5、职业发展三个基本功:文字、沟通表达和项目管理能力。职业发展三板斧:打磨手艺、拓展人脉、提升影响力。这是过去一年半时间,我们团队服务了很多用户之后,做出的总结。具体的逻辑不说了,感兴趣可以搜索关键词找之前的文章。
6、口头表达和写作类似,核心还是词汇的积累。有时候,我们想表达感受,或者观点,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合适的词,于是,情急之下,只能用“那个”来替代。平时表达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准确性,让一些词成为肌肉记忆,这个得刻意练习。
7、和一个同事聊天。我很惊讶他的变化。早几年,我们共过事,他当时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敬业,是老板眼中的标杆员工。但后来,他跳槽去了某个大厂,受环境的影响,他很快学会了向上管理,学会了怎么偷懒和划水,学会了怎么粉饰自己的工作。交流的时候,恍惚间,我都觉得他们不是一个人,变化太大了。想来,还是他在工作这事上的内核不稳定吧。
8、对于管理咨询,乔布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你确实接触了不少东西,但所有的认识都很浅薄。这就像是一张香蕉图片,你可能会得到一张非常精确的图片,但它只是二维的。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你永远都不会得到一个三维的认识。”
9、我对咨询顾问并不感冒,见过一些奇葩的事情。比如一个顾问用了 30 分钟时间,完成了对公司业务的分析,并给出了行动建议。但三个月后,他已经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再次审视业务时,他居然给出了另外一套截然相反的建议。令人咋舌,像算卦一样。
10、随着增长的放缓,大厂中的员工获得晋升的机会在变少,这是事实,也是历史规律。有能力,但又无处施展的人,我觉得就应该去中小厂,或者去创业,而不是无尽的消耗自己,直到有一天没了做事的锐气。反正我的人生主线就是创造。
11、快乐是有质量之分的。忙碌的时候,我们总幻想自己能有更多时间多好。但也许可以这么思考,有了更多时间之后,我们干什么呢?躺沙发上刷短视频?像平时周末那样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无所事事,任意挥洒时间?这样的日子不见得多么幸福。
12、为什么我这么推崇创造式的生活方式呢?因为我特别喜欢梁欢翻译的一句话,这话把所有逻辑都讲明白了:“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品味。而品味会裹挟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所以,创造。”拥有很多时间也不一定就能提升幸福质量。
13、音视频和文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消费文字时,我们可以更自如的控制速度和思考。比如一句话不太对,那我们可以停下来琢磨。但音频和视频虽有暂停的功能,但却没那么方便,大多时候,我们只能顺着表达者的逻辑前进。这也导致消费音视频时,我们更容易被灌输某个观点。
14、周末两天,汹涌而来的关于 OpenAI 的新闻让我再次感受到,我们又不是新闻记者,并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吃瓜。阶段式的了解下这些信息足够了,高频的且持续的泡在里面吃瓜,能获得什么营养呢?包括阅读各种各样的猜测,纯属浪费时间。
15、我做产品的过程里从来不问别人,您看看我这款产品能成不?我一直会认为,理所当然的成啊。气势上就不输。“Fake it til you make it.”很多人喜欢问,问来问去,他其实是想把自己的决定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不会这么干,甚至我也不需要别人说什么话来坚定我的信念。
以上,是我最近的思考,希望对你有启发。另外**,我为期 10 年的内容服务“卖桃者说”,正在限时开放订阅窗口期,也欢迎你了解。**
“卖桃者说”是我的私人笔记订阅服务,已经持续交付了 6 年。2016 年我启动了这个服务,在订阅满 500 人之后,关闭了订阅入口。主要原因是“邮件阅读”对于习惯用微信的用户来说不太友好。
虽然不再新增订阅用户,但我的内容服务一直没停。因此,积累到现在,已经有五辑内容,220+ 篇笔记(文字/音频/图片),总计 40 多万字,内容涉及创业、管理、产品、技术、成长、生活、婚姻、亲子、摄影等等。
年初,我将“卖桃者说”迁移到了“墨问便签”上,同时组建了读者群,分享、阅读、交流的体验都好太多了。于是我提出要**继续更新至少 10 年。**用墨问的产品交付未来十年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心和刚性兑付,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再创作十年,让自己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里。
现在“卖桃者说”的订阅用户已经有 1500 人+,我会用墨问便签输出内容,在社群里和大家交流。
**因为要做好社群的维护,所以订阅窗口不会一直开放,这次的开放期是 11.21~11.27。**我看了下,今年我们一共就只开放过 5 次,每次仅一周。如果你感兴趣,千万别错过订阅窗口期,咱们一起见证 10 年。
这次开放因为正值双 11 前后,团队说给大家做个优惠吧,所以 ¥999 即可加入(之前加入是 ¥1024)。
简单总结下,我的私人笔记,从内容上概括来说:
1、每一篇都会是我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目前已有 220+ 篇。
2、内容包括并不限于产品、创业、管理、技术、读书、摄影、互联网、历史、音乐影视等。
3、**内容形式方面,**除了文字、照片之外,时不时地我还会以「音频」形式进行交付,或许可以让你有唠唠嗑的感觉。
怎么服务你呢?
1、添加我的个人微信,获取私人笔记订阅入口(私密)。
2、每周至少更新 1 篇,至少更新十年,到 2033 年。
3、以“墨问便签 + 微信群”的形式持续交付,我会在群里直接分享,我们也可以一起交流。
4、微信群里有各行各业的朋友,有冯大辉、邱岳、吴鲁加这样的行业佼佼者。
5、私人笔记的内容,不会在其他公共平台上发布。
如何订阅?
1、扫码付款,并保存支付截图
2、添加运营瑶瑶的企业微信,发送支付截图,然后瑶瑶会给你拉群和推送我的个人微信名片
前段时间团队还和已经订阅的用户做了个调研,看到大家的这些反馈还挺感动的:
“让我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
“看看老池怎么生活、创业、写作的,有一种被遥遥鼓励的感觉”
“想要有个陪伴,有个挺厉害的朋友在身边”
“网上信息太多了,这里是获取高质量信息的途径”
我经常说,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如果这 10 年间,有些笔记能够对你有一点启发或一点积极的影响,我也很高兴了。
再提醒下,本次订阅窗口开放周期是 11.21~11.27,欢迎扫码加入。记得保留支付截图,然后添加下方企业微信,获取我的个人微信和社群入口。
支付后添加好友,发送支付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