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聊聊周鸿祎和傅盛的圆桌对话

发表时间:Wed Jan 24 2024 13:51:48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MacTalkPro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JuJRyjO2zcYibqh55EU9v0OZbbXCjcVPvYmscgpuGmFZ8r9HssvMVd6dO8l90FZmbU0mTVLk9qsOic9nGDCrMYicA/0?wx_fmt=jpeg

认真看了周鸿祎和傅盛的对谈,挺有趣,这俩人之前夹枪带棒的,现在看起来和好了。果然,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咱今天不谈八卦,就着他们的对话,继续聊聊 AI 大模型吧。

在过去的 2023 年,大模型来势汹汹,几乎每个季度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进展。ChatGPT、Midjourney、Microsoft 365 Copilot、New Bing、GitHub Copilot、妙鸭、Runway、Pika、GPTs,闭住眼睛想想,这些产品如过眼烟云般从脑海闪过。

行业大佬、企业家、媒体、投资人们乐此不疲地把大模型比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比作移动互联网,比作像 iOS 一样的操作系统。特别是曾经四月有天醒来,满朋友圈里满目皆是微软 Office 的发布会新闻,大家疯狂转发,在刺激下像失去了理智一般。

现在,归于平静后,我想再谈谈我的想法。

傅盛说,大模型这波浪潮,既不能不跟,又不能太冒进。我也持这种态度,具体的平衡点需要个体自己把握。不跟的话,肯定不对,因为到现在看,大模型已经成为一个笃定的趋势,不管是个体还是企业,都应该看看怎么借力打力,这是基本常识。但过于冒进的话,技术还不成熟,又容易摔大跟头。

审慎乐观,而非盲目 All In。

大模型是颠覆性技术吗?是。它出色的语言理解、推理和生成能力令人咋舌。但场景在哪里呢?不好说。

在微信公众号生态里,我偶尔能看到 AI 生成的文章,挺讨厌的,没有观点,甚至于文字也没有什么美感,简直就是电子垃圾。好的技术不应该用来做这些事,但这世界上总有投机之人。

也有人做过用大模型来辅助生成周报之类的应用。真的,别用,没有意义。如果你的领导连这都看不出来,那这公司得水到啥程度。当然,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比如生成代码,生成公文,智能问答,生成图片,生成视频摘要。

总之,找到有意义的场景。

ChatGPT 会成为一个入口吗?也不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融入大模型的能力,我的判断是 ChatGPT 的流量会进一步下降。不管是 B 端还是 C 端,它都很难成为入口。B 端的入口更可能是钉钉、飞书们,C 端的入口更可能是 Siri、微信们。

很多人觉得 GPT Store 会成为 App Store 一样的平台,我是压根没看出其中的逻辑。没必要因为 OpenAI 取得了一些成功,然后就把它捧上神坛,把它所有的发布都当成神一样膜拜。GPTs 也就适合做一些小工具,像苹果的指令中心一样。

我一直把大模型比作蒸汽机。蒸汽机这东西的用途是提供动力,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嵌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什么地方需要动力呢?各种各样的工厂,采矿的,纺织的,冶铁的。蒸汽机在这些场景中用来替代人力、水力和畜力提供动力。

当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大模型变化中,ToB 的应用场景比较顺。大模型和蒸汽机一样,都是生产力工具么。周鸿祎说:“微软和 Salesforce,目前并没有采用大模型做出新产品,都是在原有公司内部业务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功能上用大模型做加持。”

确实如此。

大模型作为新的生产力,可以提升现有产品的体验。比如最近我看到飞书妙记可以生成一整段音视频的章节纪要,这就很酷。没有这功能之前,我同事得费老大鼻子功夫给视频加时间戳,还容易出错。新的生产力带来新的体验。

比如审批类的应用,大模型可以识别 PDF,并自动填写表单。要换之前,我们填个报销单,还得上传 PDF,然后再填写报销金额、报销原因,现在,大模型可以识别到 PDF 中的数据,用户体验一下子就上来了。

瓦特蒸汽机的诞生,也就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诞生。由此往后的百年里,蒸汽机朝着两个方向迭代:一个是成本越来越低;一个是体积越来越小。因为工厂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得考虑实用性,得考虑成本。这和大模型一样。

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 2023 一年里,大模型也有变小和变便宜的趋势。要不然,动不动就需要很大算力,然后成本还很高。企业怎么可能用起来呢。放到具体的企业里,没有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老板们全得算 ROI。商业就是商业。

Office 365 Copilot 每月 30 美元,你会买吗?反正我不会。太贵了,不值当。我想我们买任何一个产品之前,大概都有这样一番计算。而企业定价,又是依着成本来的,成本低了,定价才可能下来,然后用户才可能进来。

接着说。

蒸汽机一直优化,性能一直变好,成本一直降低,然后发生了什么?内燃机出现了。在内燃机之前,几乎都是“B 端应用”。内燃机之后,爆发式的 C 端产品也就出现了。我觉得大模型也会呈现类似的迭代逻辑,只不过会更快一些。

月初,我和刚刚去美国参访的朋友聊天,他说以美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已经落地或者应用场景比较成熟的、发展比较快速的大模型,还是以 B 端为主,大模型以新的生产力融入到应用中,进一步帮企业降本增效。

我问起他大模型在 C 端的应用,他苦涩地摇摇头说不知道,真没人知道。周鸿祎和傅盛也有类似对话,周说:“现在 ToC 里面,我看到了两个变化就是说唯一的新场景是虚拟女友、虚拟伙伴、虚拟人物,你跟他聊天。我估计在中国肯定是国家禁止的,做着做着就三俗了。国外有 CarynAI,我也没用过,所以也不了解。”

你看,他们也不知道。没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人家也不会说。

我还摘录了一些傅盛和周鸿祎的观点,你感兴趣可以看看:

1、我这次见了一些 VC,他们用过去的方式套今天的人工智能,把大模型比喻成 OS。一旦比喻成操作系统,就得出结论全世界两套到三套,你觉得必然会被垄断、没有机会了,这种是典型的刻舟求剑。我觉得 AI 发展不是操作系统,AI 更像当年的 PC。

2、OpenAI 刚做出来的时候做了聊天机器人,猛然一玩觉得很惊艳,玩多了发现跟你的工作没啥工作,耦合度很松。所以又搞了插件、function call,这些东西都不算成功。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搞 Agent,所谓智能体体系。

3、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高度跟已有业务相结合的东西,它不是完全全新的东西。为什么呢?不像当年互联网、电脑很多东西出来之后是全新的工具,它完全可以创造完全全新的概念。人工智能本质上做的是取代人的工作,而很多人的工作人都已经在做了,所以这里面就会发现很多的场景都是熟悉的旧场景,而未必是新场景。

4、现在在 toC 里面,我看到了两个变化就是说唯一的新场景是虚拟女友、虚拟伙伴、虚拟人物,你跟他聊天。我估计在中国肯定是国家禁止的,做着做着就三俗了。国外有 CarynAI,我也没用过,所以也不了解。

5、我经常举两家公司的例子,像微软和 Salesforce,他们目前并没有拿大模型做出新的产品,他们尽管起了很多新的名字,都是在原来要么公司内部业务的某个环节上,要么在产品的某个功能上用大模型做了加持。

6、“你也是基于开源做的?要勇敢地承认这一点。”“当然,今天谁不是?”“至少你很有勇气承认,你可能是用 Mistral,因为你用了 8 个 MOE。”

7、AI 最大的机会是不要老想憋一个新东西,现在 AI 还在探索。AI 改变的既有的业务流程和既有所有的产品,比如搜索、浏览器、信息流、短视频,包括视频剪辑。今天所有能想的出来的应用,都有机会用 AI 重做一遍。

8、创业者无论怎么创业,一定一开始要尖锐,不要做大平台,一定是结合你能看到的小的业务场景,AI 真的把问题给深入解决了。

9、 2023 年、 2024 年能不能出来一些杀手级应用?应该会有,但不会那么快。过去工业革命的速度 100 年、 50 年,AI 再快差不多觉得也要五年。我是觉得稍微有点长期主义,然后比较聚焦的。

另外,我真心觉得如果有机会,你可以看看工业革命相关的书。不是说直接拿蒸汽机和大模型做类比,而是我们了解更多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后,看未来时思路容易被打开。星球“让时间为你证明”里,我们还写过《钢铁、蒸汽与资本》这本书,挺有趣的。

目前星球开启了第三季的加入通道,第三季将于 4 月 1 日起正式开始更新和服务。新星友本月内加入,早鸟价 365 元,可以永久阅读前两季+第三季所有内容,并享受 12+2 个月的服务。老星友提前续期直接享 8 折,292 元即可加入。优惠截至 1 月 31 日。

加入后可以在星球内置顶帖里找到瑶瑶的微信,加入我们的星友群,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读书、看世界。欢迎扫码加入。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