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这一年的总结

发表时间:Thu Dec 28 2023 12:35:51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MacTalkPro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JuJRyjO2zcawvVI3yYfEMDU7unoc84EGVBphkicrppMlkwhFmZKAwiceaVazegqALW446xia9P3bia0Lk1nuSeOygA/0?wx_fmt=jpeg

眼见着 12 月份一天天的过完了,每一天逝去都意味着,2023 这个年份变得更淡了,最终,这一年如同泥牛入海,丝丝缕缕,消散不见。这一年,我仍旧写了很多文字,做个总结吧,关于工作,关于创业,关于生活。

1、试着建立作品思维,我们应该尽可能打造自己的代表作,创造一个可以称为“作品”的东西,作品能持续、深度影响到很多人,成为人生的杠杆、思想的放大器。这个作品可以是一个公众号、一本书、一个开源项目、一个抖音号、一个课程、一个播客、一个产品。

2、不要粗暴地把错误归结于自己粗心,它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想想是不是这样?你说,我粗心了,下次注意。下次怎么注意?这是句废话。但你继续找,找粗心背后的原因,其实可能就是习惯不好,或者方法不对。

3、培养一个偏创造输出型的爱好。因为创造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影响到别人,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成就感。比如,刷短视频偏享受,而拍短视频偏创造。比如,听音乐偏享受,而自己弹奏一首曲子偏创造。

4、很多人喜欢问,问来问去,他其实是想把自己的选择寄托在别人身上,让别人帮他做个选择。我不会这么干,甚至我也不需要别人说什么话来坚定我的信念。我已经成熟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事儿,自己作出选择,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该选择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5、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失败观挺重要的。因为顺风顺水的时候,谁都可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没什么难度,都是顺从人性的事儿。难的是,一个人遇到挫折后的反应。那个当口,人们容易被自我怀疑和沮丧感击败,进而丧失行动的信心和勇气。曹操经常大败后大笑,咱不被负反馈磨掉心气,是能力,也是智慧。

6、创业前,我曾想过墨问西东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当时在纸上写下几点:1)不在管理上花费太多时间,团队要把心思放在做事上。2)盈亏平衡,且要有不错的利润。3)给用户创造正向的价值。4)大家开心地做事。当然,开心不代表没有压力。

7、人要选择环境。不要总想着什么出淤泥而不染。其实在淤泥里待久了,我们身上大概率也全是泥巴,更可怕的是,因为身边的人也都沾满了泥巴,所以我们不会觉得奇怪,甚至还感觉自己还挺干净的。直到有一天走出来那片淤泥,见到另外一拨人之后,我们才能恍然大悟。

8、我们沉浸在虚拟环境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多人没注意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任由低质的信息夺走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若我们每天消费的信息都是非黑即白,宣泄情绪式的,那自然而然,思维方式也会朝此方向塑造,这是必然结果。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整天看爽文的人,思想能有多深刻,对吧?

9、很多人担心上台的时候忘词,于是,拿着逐字稿,背呀背——记住金句,记住那位诺贝尔获得者的名字。但来来回回很多次,心里仍不踏实,一紧张忘了,可咋办。这也能充分说明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如果这些东西早已经在我们脑海中,那还至于担心临阵磨枪吗?所以说,功夫在平时。

10、很多人担心上台的时候忘词,于是,拿着逐字稿,背呀背——记住金句,记住那位诺贝尔获得者的名字。但来来回回很多次,心里仍不踏实,一紧张忘了,可咋办。这也能充分说明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如果这些东西早已经在我们脑海中,那还至于担心临阵磨枪吗?

11、最近,很多人又开始做新一年计划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不需要有那么多计划,只要有一个大致原则就可以了,持续创造就够了。只要你在创造,就不愁没有好机会,没有好运气。

12、我们可以抱怨、吐槽,甚至咒骂,但这不应该成为常态。一个人,每天把牢骚挂在嘴边,聊天摸鱼,怨天尤人,什么都愿意做,但唯独不愿意沉下心来工作,阅读和学习,我觉得那是典型的弱者。我们不应该成为那样的人。公司有公司的问题,老板有老板的问题,但那终究,都是别人的问题。

13、我们没必要和别人追求百分百的契合,要不然,每一个小的冲突都会被无限放大,这并不利于构建关系。记得之前在豆瓣看过一段话,“能和在大方向上观念一致的朋友、恋人谈天说地共度余生确已实属幸运,至于其他,正是由于差异的多样性,世界才如此丰富的吧。”

14、对于大部分事情,想到五分就开干,干到八分你就整明白了。行动本身就是方法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想是一个逻辑,干又是另外一个逻辑。行动之后,新的变量自然产生,它会反过来迭代“想”的逻辑。

15、为了降低理解的复杂性,人类在观察和解释事实时,通常会习惯性简化事实,比如给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强加因果关系,或者试图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塔勒布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叙述谬误。对简单的结论保持警惕。

16、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创造出五花八门的解释。具体哪一种解释合理,也说不清楚。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相信哪一种解释。拉长时间维度看,它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解释虽然暂时会让自己痛苦,但长远看却是对的;而有些解释,纯属自己敷衍自己,简单地把问题搪塞过去,可却逃避了真正的思考。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很好,但也有迷惑性。第一,勤不是傻做和蛮干,要讲究方法。第二,嬉也是有必要的,人是精神动物,又不是机器。由此,我也想到,每句话都是有边界的,没有什么是真理。

18、吃饭时刷手机,电梯里刷手机,地铁上刷手机。除了洗澡,人们大部分双手空下来的时间,都离不开手机。越对追求即时反馈的手机依赖,越会没有耐心。坏习惯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时间不一定能意识到。千万不要被奶头乐腐蚀掉自己的耐心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19、每条规则都有例外。要对那些自称拥有绝对真理的人格外警惕。比如,某个疾病,好的公立医院都犯难,然后某个私立医院的医生却说他有传世秘方,保准能治好。这时候,咱就得警惕他。同样,很多动辄过万的课程也是,那些把自己包装为救世主的人,其实是一把锋利的镰刀。

20、阅读时,我从不挑环境。看到有的同学说,自己必须坐在书桌前,放首钢琴曲,才能进入状态。我心想,这得浪费多少碎片时间。见缝插针才是常态。

21、人的自然倾向是思想封闭,而不是开放。刘瑜之前讲过一个词叫“理性的无知”,即使在现代社会,信息更充分更自由,很多人也可能比之前更无知,因为当“无知”合乎我们自己的“理性”,我们就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对任何干扰这种无知但舒适状态的信息,刻意逃避,视而不见。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信息茧房。

22、贝佐斯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洞察,他认为让所有人都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会拖慢项目的进度。所以,他也并不追求通过开会来做无意义地拉通和对齐。公司里的信息,有文档,有同事,想了解的人,主动去了解就好了。管理者通过开会的方式,一厢情愿地让信息流通,本来就低效无比。如无必要,请勿开会。

23、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是一种能力,这个对我们非常重要。有些人总是不快乐,这并不是责任太大了,而是缺乏快乐的能力。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做了很多事情没有效果、默默无闻、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挣不到钱,感到孤独……人生的迷茫来自理想生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这种所谓的蛰伏或沉寂的过程里,如果你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带给你的乐趣,日子就会更容易一些。

24、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啥。以为做了管理就脱离一线,其实这种思想很可能把自己害了。对于年轻人,不要被管理这个词蒙蔽了,其实用领导更好,是你带着大家向前走,自己也得干活。如果你是工程师或产品经理,做个小组长之后,只知道团队管理和分配任务,很快就废了。公司一旦出现问题,最不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管理人员。

25、我们很喜欢把一件事简单化,各种公众号的文章里言必底层逻辑、本质。现在,我越来越不盲信这一套了。一方面,确实需要不断思考一个事情的底层逻辑。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得告诉自己,事情本身就很复杂,没那么简单,特别是涉及人的时候。承认复杂性是简化的前提。

这大概是我们今年的最后一次发文了。墨问西东创业马上要进入第二个年头了。从 2022 年 4 月开始启,到现在,20 个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无知的乐观,知情的悲观,自我怀疑,知情的乐观,现在开始进入下一个轮回,继续保持乐观。

最后,推荐我的墨问专栏,36 个具体的工作方法。新的一年,咱们继续一起前行。专栏里,我把自己总结的方法一一道来,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有启发。现在仅需 79 元。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