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阿里今年少了将近 1.5 万人

发表时间:Fri Nov 17 2023 14:28:16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MacTalkPro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JuJRyjO2zcacXB16w3WBKKJeoia81bcgJuEbib7AjzoaXbWKStqHtyQA9TmPNBOLNuxNAt2Iohn56yMDexTb3jUQ/0?wx_fmt=jpeg

昨天,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 2024 财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我查了下数据,发现这一年,阿里的员工人数还在持续减少。从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 9 月 30 日、6 月 30 日、3 月 31 日,以及去年 12 月 31 日,几个时间点阿里巴巴的员工人数分别为 224,955、228,675、235,216、239,740。9 个月时间,员工人数少了 1.5 万人,按照这个态势下去,估计全年会减少 2 万人。

不只是阿里,其他几家科技公司也是类似趋势。虽然大模型今年被众多从业者追捧,但说实话,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个浪潮能像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催生出众多新岗位。我的判断是大模型浪潮下,不会再有万人规模的企业诞生。

互联网增长变缓,经济增长变缓,这就是当下面临的真实情况。包括房价在内,虽然近几个月不断有救市政策出来,但你也可以查查,一线城市的房价还在跌。我八月和几个经纪人朋友聊天,觉得核心区域品质较好的改善型住房会继续增值,但短期看,并不是这样。

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信息,越看越乱,真心看不明白。所以,用户向我征求选择的建议时,最后我总会来这么一句:“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这才是目的”。真心话。想清楚了目的是什么之后,我们也才不容易被外力裹挟。

隐约之中,我感觉当下正处在旧阶段和新阶段的过渡期。过渡期么,所以,复杂在所难免。觉察到我们整个社会和行业正处在过渡期,挺重要的,它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之前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判断问题。

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职业规划。过去工作好找,很多人比较随性,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就想着跳槽。“那边工资高一点,好,我去那边。”“最近工作不开心,不想干了,我躺平几个月再说。”类似的情况很多。

但现在,我们就是得更谨慎,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职业。面临选择时,也得知道每个人不同阶段要提升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关注目标公司能否匹配自己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关注目标公司做的事情能否给自己带来新的机会。因为你的核心竞争力才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的长度。

比如买房。之前旧有的逻辑是房价总在涨,特别是大城市,买了至少不会赔,买房比租房合适。但现在,房价过了增长的阶段,甚至有下行的趋势。与其着急买个老破小,买偏远地区,还不如先等等。要不然,买完之后,几个月咔咔掉几十万,谁能不肉疼。租房可能比买房合适,别被那种固有的观念干扰。

这些年,大家都会说通货膨胀。其实人们感知到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锚定房价的。中国房价经历了 20 多年的快速上涨,老百姓的直观感知就是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之前,30 万还能在老家全款买套房,现在,连首付都不够。可不是么,这么一算,钱确实贬值了。

可以这么想,如果除去房产的因素,2000 年的一百万,在今天依然很值钱。而房子未来不可能再涨价了,所以,如果你现在有 100 万,未来十年后,这一百万还是一笔大钱,而不是小钱。

再比如生活。过去经济在快速增长,互联网也在快速增长,我们总觉得未来能挣更多钱。然后所有的规划都顺着增长的逻辑去。但现在,增长没有了,怎么能把生活继续过好?

之前,我在公众号推荐过好几次大前研一的《M 型社会》,书中有句话说得挺好,也许可以供你参考:以有限的收入享受自己可以认同的生活,一定会成为“中低阶层时代”的主流观念。也许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钱才能幸福。

昨天看到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的一段话,蛮有感触的。他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 45 年,我们的文明发生了三次变迁,从农业文明迈入了工业文明,又进入了后工业文明。如果按照老一代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衣食无忧,应该幸福感很强才对。但其实,年轻一代对生活有了新的定义,走出了物质主义,这样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个困境。”

确实,45 年时间,几代人完成了几次大的变化。现在,新的变化又在酝酿之中。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思考思考,新的经济态势下,怎么过好自己的日子。

推荐阅读:

向量数据库只会越来越重要

下面是我出品的新专栏,聊一聊职场中具体的工作方法。整个内容都是以墨问为载体的。欢迎订阅,欢迎体验我们的新产品。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