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飞书这次变化挺大的

发表时间:Thu Nov 23 2023 16:24:48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MacTalkPro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JuJRyjO2zcbibja1U020vPM9Eic2tOUwnUYsPlN1rJDdHmLv4To4iaRdG6S6LDxnWFHm1cl8gBSV5AjibhFBriaFqgA/0?wx_fmt=jpeg

好久没聊飞书了。其实从创业第一天起,墨问西东就在使用飞书,所以我对它非常熟悉,大大小小的变化如数家珍。甚至今年大模型如火如荼之时,我还做过一个判断:大模型时代,像飞书这样的产品将会真正成为企业软件的前端 UI。昨天发布会上看到飞书的一系列新特性后,我也更加笃信这一判断。

看到这里,我估计可能有人会说,老池你不是想做些马后炮式的分析吧。不是不是,于我而言,飞书既是工具,又是一个我观察的产品样板。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问题:面对汹涌而来的 AI 大模型浪潮,飞书会如何作出回应。

这次的发布会,基本解答了这些问题。我呢,就单纯从产品视角分享下自己的感受。

工作入口

过去,人们更多把飞书当成内部的沟通协同工具,包括墨问西东刚开始选择飞书,也是觉得它的聊天、日历、视频会议、文档产品口碑不错,细节感十足。但说实话,这些功能都还属于内部管理的范畴,它对于企业的价值有限。你想想,咱们工作一天下来忙忙碌碌的,又写立项文档,又开会汇报工作,不都是想把业务做好吗?

怎么更进一步为业务服务,我感觉这是飞书近几年在思考的命题,多维表格、应用引擎和集成平台等等产品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而去。毋庸置疑,离业务越近,产品越刚需。拿我们团队举例子,我们沟通协同上哪有那么多问题,真正的问题永远是怎么做业务。而做业务,很多时候又离不开业务系统。

如果说预算有限,想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话,肯定优先业务。事实上,今年我们为飞书付费,也是因为想用多维表格的高级功能。基于多维表格,我们能搭建出来一个个的业务系统,这样,业务能顺畅跑起来,比什么都强。所以,飞书于我们而言,除了聊天沟通写文档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承载业务。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飞书现在已经从一个内部沟通协同工具转向了业务协同工具。非常关键之跨越。这次发布会,当我听到“一站式的工作入口”的时候,瞬时理解了飞书 7.0 左侧导航栏的设计逻辑,工作入口么,业务系统占据一席之地。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飞书会改造“群聊”。是的,接下来,飞书中,群聊还可以承载业务系统。工作入口,除了沟通讨论,还要直接处理业务。这是产品层面的大迭代。

智能伙伴

成为工作的入口。然后呢?然后让大模型渗透到工作的毛细血管之中。

但具体怎么渗透呢?这块并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业内不同的公司思路不一样,大家都还在摸索中。比如,微软接入大模型的方式是 Copilot——在产品的右侧增加一个 IM 式的对话入口。

飞书的方式是智能伙伴,挺拟人化的。有了智能伙伴之后,打开飞书,在“消息”部分,除了可以和同事、客户沟通外,我们还可以和智能伙伴聊天,获取信息或者执行任务,是不是有点像 ChatGPT?

说到这里我再多谈两句,ChatGPT 这一年迭代了很多新功能,它被很多人视作 ToC 产品的样板,我反而觉得它 90 %的能力,都极其适合嫁接到飞书这样的以 IM 为轴心的产品之中。一方面,聊天本身就是它的根基。另外一方面,它又是众多企业系统的入口,很适合做集成。

具体到工作之中,智能伙伴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提升内部的协同效率,比如开完会帮忙做总结、建任务,写文档前快速生成模板,这些谈过很多了,不再赘述。另外一部分则是用于提升业务的处理效率,比如自动做数据分析,为业务场景定制专属的智能伙伴等等。

为业务而定制的智能伙伴,其实我理解起来类似 ChatGPT 的 GPTs 模式,基于飞书的能力,客户可以自主添加数据源,连接业务系统,这样在聊天窗口中,就能直接通过对话的方式处理业务,而不再需要反复跳转。

并且,飞书在底层模型上是开放的,作为一个开放的 AI 服务框架,企业可根据业务场景自主选择适合的底层大模型。

AI Ready

飞书的负责人谢欣还挺坦诚的,他说我们必须得承认 AI 现在还没那么强,但同时又得相信,它未来会非常强。这大概是我今年听到的对大模型浪潮最好的定义了。大模型被热捧了一年,人们吵吵闹闹,动不动就是颠覆。祛魅之后,从具体的产品体验中,我觉得它远没有 Demo 演示的那么酷炫。客观来说,要迈向成熟,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

这个背景下,谢欣说飞书当下的重点是帮助企业实现 AI Ready。怎么讲呢?说起来,我们用 AI 看起来很简单对吧,注册个账号,写段指令,Midjourney 就可以生成图片,门槛很低。但对于企业而言,好的 AI 能力肯定是建构在充分数字化的基础上,要不然,没有特定的领域知识和业务数据,AI 也就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帮企业实现 AI Ready,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帮企业进一步完成业务的数字化,完成数据和流程的积累。

这和刚刚提到的从协同到业务的变化一脉相承,当一家企业能够真正把业务系统和内部协同都装到飞书里时,真正把飞书当成工作的入口时,数字化也就基本到位。而又因为它们都在飞书里,飞书又具备 AI 的能力,企业也就自然而然具备了 AI 的能力。

至此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飞书说自己是工作的入口了。当把业务系统也搬到或者接到飞书上后,再基于大模型创造的趋于自然的交互方式和新生产力,我们便可以在飞书中,一站式高效的处理工作了。

这个变化挺大的。依旧看好飞书的创新。

推荐阅读:

最近的一些零碎思考

阅读原文

上次更新于: